2023年,安徽、辽宁等地相继推动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门诊共济机制
的建立。有人发现个人账户“缩水”了!但有人账户“增水”了!
这是怎么回事?
个人账户减少是正常操作,可什么人账户增多了?谁“吃”了我的钱?
门诊共济机制建立后,医保资金流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门诊共济机制的建立,使门诊看病费用也纳入了报销范围,执行的标准是跟住院一样。
门诊共济机制能够有效减轻
门诊看病
的负担,是对常年需要看病开药职工和退休职工的照顾。
但是,原本这部分费用是要个人账户承担的,这样改革后,
门诊报销部分的资金应该由谁来承担?
我们知道,医保账户是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
以前,在职职工本人缴纳部分和用人单位缴纳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现在,个人缴纳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部分进入统筹账户——
在职职工的医保个人账户变“薄”了!
以前,
退休职工
虽然不缴纳医疗保险费,但是个人账户依然每年都有一笔医疗保险费入账;现在,这笔资金减少了,每年只向个人账户划入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但是以后不作增长。
在过去,多数地方退休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办法是跟本人基本养老金水平挂钩的,大部分地区是本人基本养老金的4%~6%。
现在减少了,以后也不增加了。
这些原本流入个人账户的医保资金或者断流或者减流,改向统筹账户流动。
于是,在总资金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人账户变“薄”了,统筹账户变“厚”了。
变厚的统筹账户于是负担起门诊共济的报销责任来。
门诊共济,襄助弱势群体,这是人文关怀和精神进步
门诊共济机制建立后,门诊费用可以报销了;医疗报销范围扩大了;可以跨区门诊了;待遇保障标准提高了……
但门诊共济机制的建立让那些身体健康的人利益变“薄”了,于是有人怪腔怪调地动不动就喊“养老金共济”“公积金共济”之类的话。
我劝你善良!
事实上,门诊共济机制建立,对在职职工而言,利益损失大的是工资水平高的人,因为医保缴纳是按照工资来以一定比例缴纳的。所以工资水平低的职工其实损失得比较少。
对于退休职工而言,
养老金水平高的人损失利益比较大一些,因为划入医保个人账户的医疗费是按照养老金4%-6%划拨的
。养老金水平低的人其实损失数额比较少。
简单来说,
门诊共济机制的建立,实际上是把工资水平高、养老金水平高的这些人的钱“更多”地划出去“共济”了;工资水平低、养老金水平低的人被划出去的金额比较少。
所以,你看,被“均贫富”的是这些健康人,以这些钱去襄助多病的群体,这不是一种进步吗?为什么要怪腔怪调呢?
怪腔怪调的人身体不好时,你也同样是受益者,谁能保证自己健康一生?
所以,不要那么尖刻!至少,我身边这些在职的健康人,我没听见过任何人有过不满和愤怒情绪。
门诊共济后,哪些人个人账户变“厚”了?
很多人医保个人账户变“薄”了,但却有一部分人医保账户变“厚”了。
他们是谁?谁“吃”我们的钱?
他们是……他们是……
1.原本退休养老金待遇低的老人!
有的老人退休养老金待遇比较低,只有一两千元,所以当医保个人账户的钱数统一按照统筹地区平均养老金2%上下的比例计算的时候,这些养老金水平低的人的医保账户资金反而增多了。
2.个别地区所有退休人员。
北京和上海所有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都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在北京,70岁以下的老人,每月个人账户记入钱数是100元,70岁以上是110元。
在上海,74岁及以下的老人每年记入钱数是1680元,74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记入钱数是1890元。
所以说
,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机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吃亏,至少有一部分人的钱袋子鼓了一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