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7月7日360安全大脑的监测数据显示,截止至6月中旬,共发现了 “给你花”、“信用袋”、“呗呗花”、“万分期贷”、“花易袋”、“今日钱包”、“鱼跃分期”、“鱼米分期”、“开心果”这 9 款金融借贷 APP 涉嫌非法窃取用户隐私数据。这些软件在用户进行登录操作过程中,非法调用手机摄像头进行偷拍,并将偷拍的照片和用户的个人信息上传到公司的数据库中。
其实非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远不止这些软件,根据公安部“净网2019”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监测的3.1万款应用中,有2090款因为获取用户敏感信息被整改,1121款被直接查处,集中曝光100款违规应用。
公安部“净网2019”部分数据
除了这些非法的软件外,还有谁正在获取你的人脸数据呢?
现在有很多应用,为了方便用户登录或使用,都加入了人脸识别的选项。甚至在支付宝或一些银行软件中已经出现了人脸支付的功能。它们通过摄像头获取你的人脸数据,当下次进行登录或者付款时,只要进行比对就能完成操作。
甚至有些大数据公司会到一些社区或偏远地区向当地人购买“人脸数据”。
主要流程是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吸引当地人做“测试”,只要在相机前进行扭头、抬头、低头等简单的动作就能获得几十元不等的收益。这对于一些没有个人信息隐私概念的人来说,或许会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除了软件层面,其实现在很多
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手机和小区的门禁也正在收集着你的人脸数据
。当然这些硬件大多将数据存在本地文件中,仅仅作为识别解锁的用途,但难保不会被一些不良厂商非法上传保存。
现在有很多数据公司通过“爬虫”的网络工具,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人脸信息,并将其进行数据转换打包,然后进行售卖。
你可能会问,你的“脸”究竟被卖给了谁?
人工智能开发公司
人工智能也叫做AI,它之所以能够做到很多人类都无法完成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大数据作为背景进行学习。
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就是人类本身
,有些AI通过对大量的人脸识别或行为进行模拟和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说数据越多,这些AI就会变得更加聪明。
AI机器人
但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成本去获取人脸的样本,那么购买就变成了最优选择。
只要进入一些所谓的大数据公司的平台,就能通过几百元的价格购买几万份人脸数据。这不仅提升了人工智能的开发效率,也减少了因为隐私问题遭到检控的可能性。所以很多初创公司,会一次性购买几百万份的数据,就算用不到这么多,也能进行二次打包出售。
不法的借贷公司
有一些不法的借贷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借贷业务,就必须获取大量的个人信息,从而达到“广撒网,多敛鱼”的目的。他们通过向数据平台购买的方式,获得照片、电话、住址等敏感信息。接着就通过电话、邮件、短信等方式向你推荐他们的产品。虽然大部分人对其都有敏锐的触觉,但总有部分人会上当受骗。
在去年查处的一系列“暴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中,就有相当一部分采用这种方式获取了客户信息。
根据国外的调研机构的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是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最大的消费区域,2023年占比将达到44.59%,而到2024年将带来超过100亿元的产值。
这意味着在未来人脸识别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而个人隐私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现在已经有不少高科技公司如IBN、亚马逊、微软等公司明确表示在没有针对性的人脸识别法案出台之前,为防止人脸数据被滥用,将停止旗下的人脸识别服务,并拒绝将数据交给警察或政府部门。
其实我们国家在2017年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中就明确指出,“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也已经进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议案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个人信息将会得到更加规范的管理和保护。
综上,
人脸识别的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减少了很多人工操作带来的麻烦。但个人信息被滥用,明显违背了技术开发的初心。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引发着一些矛盾。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社会,就故意遮掩这些矛盾。法律不仅约束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同时也在监管着科学和技术,防止其脱离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最后,保护好你的“脸”,别被不法分子们利用!
我是木铎君,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加关注!你的关注是我持续创作优质内容的最大动力。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