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信托产品收益遥遥领先,但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其“百万级”的起投门槛着实“可望而不可及”。不过,在未来,这样的情况或有所改变。近日,有市场消息指出,监管部门正在制定政策,拟推出1万元投资起点的“公募信托产品”。如果公募信托出现,将会对理财市场形成怎样的影响?投资者又可能面临哪些变化?
■本报记者吉雪娇
1万元起购公募信托获关注
随着资管新规配套制度政策的渐次落地,信托业亦面临着全新的竞争环境和监管要求。2月20日召开的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中提出,今年要推动《信托法》修订、《信托公司条例》出台,推动出台信托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对接资管新规的资金信托业务管理办法以及资本金方面的管理办法。
随后,26日晚间,市场消息指出,监管部门正在制定《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进一步梳理并明确了具体业务的监管规则。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即为信托产品包括公募与私募,可以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发行公募信托产品,认购起点1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资金信托均属私募性质,而资管新规将所有资管业务纳入统一管理,也意味着如果资金投向符合规定,均可采用公募方式发行。
“在资管新规之前,如果是起售金额300万以上,信托可以超过200人募集;但是按照资管新规超过200人则一定是属于公募,如果严格执行,私募性质的信托肯定不能再继续。此次直接将公募银行理财的标准复制到信托层面,试图拉平银行理财和信托之间的差距,对信托而言属于非常重大的业务促进作用。”用益信托研报指出。
事实上,如公募信托产品的认购起点拟定在1万元,与同属公募性质的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的投资门槛将持平或大幅缩小。特别是投资门槛相同的银行理财,未来可能形成直接的竞争,并产生分流效应。“信托有了公募牌照,对标银行理财子公司可期。”西南地区某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投资者期待落地仍有众多细节待解
据用益信托统计数据,2018年发行的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7.94%,相较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优势明显。而在2019年以来,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虽有所回落,但总体仍维持高位,截至上周,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8.16%,其中,基础产业信托平均收益达9%以上。
在此情况下,集合信托产品亦备受投资者青睐,部分集合信托产品出现销售火爆,甚至供不应求的现象。
“如果信托公司可发行公募产品且门槛降至1万元,那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都也可以买到高收益的信托产品了!”在《金融投资报》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很多投资者都对公募信托的发行表示了期待。
综合来看,公募信托大幅降低门槛,确实有利于丰富信托产品体系,满足客户对于小额、高流动性投资的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信托公司都有资格允许开展公募信托业务。据媒体报道,监管将从行业评级“A”的信托公司中,选择2-3家试点实施,预计年底落地。
另一方面,公募信托收益能否保持领先优势,目前亦有所疑问。在市场人士看来,公募信托在资金投向上大概率视同于公募基金,在非标产品投向上可能会限制非常严格。而对于长期从事非标业务的信托公司来说,在证券投资类等相关业务领域发展可能相对滞后,同时在投研能力、风控水平以及信息系统等方面亦存在短板,这些都成为不确定因素。
总体来看,目前公募信托仍然有众多细节待解,例如公募信托的投资范围、流动性、净值化管理、净资本消耗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否存在类似货币基金的公募信托等,都需要后续的配套细则。“不排除可能会比现有集合信托管理办法更加严格。”有信托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