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诞生以来,引发了许多变革。
影视方面,以网飞为代表的流媒体掀起了行业巨变。
而音乐方面,也遭遇了巨大变动。
2015年最严版权令颁发之前,数字音乐的市场非常混乱。
音乐创作者的权益在很长一段时间难得到保障。
这之后,版权得到了重视,但却出现了极大的割裂。
顶流音乐人的版权费不断涨高,如周杰伦的音乐版权转授权费几年之内翻了几番。
「周杰伦之争」
持续上演。
但,大部分普通音乐人的版权费,依旧不高。
新人的生态环境也愈发艰难。
到底行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刚好,有部新剧就谈到了相同的话题。
虽然关注人很少,但口碑不俗,
豆瓣8.5
。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多种角度展现了音乐版权的问题。
今天,鱼叔就来跟大家聊聊它——
《串流先锋》
The Playlist
本剧的主角,是音乐平台
Spotify
。
虽然没有进入过中国大陆市场。
但它一直是
全球占有市场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
。
全球音乐流媒体订阅量占比(2021年Q2),Spotify独占鳌头
音乐流媒体的崛起,大概是在15年前。
在那之前,想听歌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正版途径,
买实体唱片
。
但正版定价并不便宜。
偶尔入手一两张还行,购买太多显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的。
另一种方式,就是
下载盗版
。
当时,全球最受欢迎的盗版网站是大名鼎鼎的
海盗湾
。
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时代的眼泪」。
不过,海盗湾虽然薅起了资本主义羊毛,但也有它自己的问题。
比如,
广告太多
。
因为下载免费,网站就只能靠广告点击来盈利。
所以页面上总是充斥着大量垃圾广告。
而且,几乎都是色情广告。
全然不顾它还有用户是未成年人。
资源不全
。
全靠好心网友上传。
质量、类型、数目都不能保证。
尤其一些小众歌手,特别难找。
下载缓慢
。
听歌必须先下载。
冷门的资源,下载速度慢,等待时间很长。
等待时间够吃个饭
当然,海盗湾最关键的问题是,
无版权
。
免费下载,无疑侵犯了别人的版权。
是违法的。
因此,海盗湾成了极其矛盾的存在。
在用户眼里,它是「活菩萨」。
在歌手和唱片公司眼里,它是「臭流氓」。
在这样的混乱中,有两个人看到了机会。
丹尼尔负责技术,马丁负责投资。
他们决心用一个绝无仅有的平台来打破行业规则。
于是,
Spotify应运而生
。
Spotify的出现,可谓是双赢。
一方面,给予听众最大的方便与性价比。
不用买唱片,直接剩下一大笔开销。
页面清爽,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
而且,Spotify还可以
「点击播放」
。
这个在今天大家早就习以为常的操作,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
想听什么歌,直接搜。
不用下载,点击就能在线听。
在线播放技术,并非Spotify首创。
但Spotify创始人在传输速度上做了重点提升,大大增强了用户的听歌体验。
听音乐,也正式踏入了
流媒体时代
。
另一方面,彻底颠覆了唱片公司的盈利模式。
其实,当时全球在做音乐流媒体的公司有不少。
但大部分都像海盗湾一样,使用盗版资源。
Spotify非常看重版权。
他们试图与唱片公司谈合作,买下歌曲版权在他们平台播放。
不过,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为此,Spotify和各大音乐版权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如今,Spotify早已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流媒体。
但,它所引起的争议也很大。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音乐流媒体的模式。
比如很多音乐人,就公开反对Spotify。
2014年,霉霉公开抗议以Spotify为首的诸多音乐平台。
她表示:
「音乐不该是免费,我不希望有任何人为迎合市场需求而低估了自己的价值或是降低了自己该得到的报酬。」
在当时,Spotify并没有重视事业如日中天的霉霉的抗议。
时任CEO的丹尼尔,甚至完全没有当回事。
在他看来,流媒体是大势,恪守传统的歌手都会被淘汰。
不得不承认,丹尼尔对于流媒体未来的看法是正确的。
因为后来霉霉还是跟Spotify达成和解,提高了歌手分成,让所有专辑重新上架。
这个过程也反映了流媒体与音乐人之间的
对抗
。
Spotify的不断壮大,固然有自己的革新因素。
但归根结底,人们听歌不是冲着流媒体,而是歌手和创作者。
没有音乐人,流媒体平台就是个没有内容的空架子。
因此,
音乐人和平台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Spotify仗着自己坐拥全球上亿用户,给音乐人的分成非常之少。
虽然它没有像海盗湾那样侵权,但廉价的版权费,也沉重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能像霉霉这样公开抗议Spotify并取得回报的音乐人,终究只是少数顶流。
数量更为庞大的腰部音乐人和乐坛新人,是真正的难以为继。
《串流先锋》中就有这样一位歌手。
在Spotify上,她小有名气,粉丝上万。
就连Spotify的CEO也是她的粉丝之一。
在旁人看来,这样一位歌手一定生活优渥。
但实际上,她的经济收入并不阔绰。
每天要打几份工,天天为了房贷、生活费而烦恼。
孩子看到身边同学都有手机,便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
她只能安慰孩子,说妈妈买不起。
晚上去酒吧驻唱,台下纷纷叫好。
但是,抠门的老板依然会想办法压低薪酬。
给出的理由让人啼笑皆非。
「你在这里演出相当于给自己打了免费广告,大家都会回家去听你的歌。」
言外之意,我都让你这边为自己做宣传了,还有什么不满足。
显然,酒吧老板的看法完全可以看作许多普通观众的态度。
似乎能登上流媒体的音乐人,就一定不为金钱所困扰。
而对于音乐人自己,现实是残酷的。
网站上的点击量只是数据,仅此而已,无法转化为对等的金钱。
流媒体平台通过市场,来掌控住音乐人。
本质上,
依然是对音乐人进行的一种严重剥削
。
在平台眼中,他们只考虑如何利用音乐人为自己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最终,在不断的压榨中,逐渐耗尽普通音乐人的原创力。
当然,音乐版权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它不能只用片面的谁对谁错来解释。
因为从不同的立场、角度,都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方面。
同时,这也是《串流先锋》最出彩的地方之一——
每一集,都用不同的视角来讲述Spotify的故事。
每一集,都会为我们打开新的视角,颠覆新的认知。
比如在音乐制作人的眼里,Spotify是一个最恶意的竞争对手。
它的模式,是对音乐创作极大的不尊重。
音乐制作人原本打算要告到对方「妈都不认识」。
但后来还是改变了心意。
倒不是因为Spotify给出多好的谈判条件,而是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免费音乐的大加赞赏。
这才让他意识到,也许串流音乐将是不可避免的大势。
而在平台创始人眼里,Spotify的意义不断发生变化。
最初,他只为打破唱片公司的垄断和盗版的滥行,而创造一个更好用的音乐平台。
后来,却开始罔顾歌手利益,只为赚钱,甚至踢走合伙人。
这样的变化,正反映了他
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一个务实商人的过程
。
这也就为他日后遭遇困局,埋下隐患。
剧中假想了一段2024年Spotify遭遇舆论危机的剧情。
彼时,Spotify因为太过忽视歌手的利益而陷入舆论风波。
歌手为平台创造收益,但平台为歌手带来的经济收益微乎其微。
最终诉至法庭。
这段对未来的假想看似荒诞,其实联系当下就觉得似乎不太遥远。
归根究底,还是
平台与创作者之间的拉扯
。
不可否认,流媒体是大势。
但,市场繁荣的关键,还得看内容创作者。
听歌平台再怎么变革,目的都是为了作为音乐人与听众的桥梁而服务的。
平台应该致力于推动内容的创新、人才的挖掘,而不是对创作者的压榨。
只有与歌手通力合作,才能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