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优秀程度如何评判呢?交通、医疗、教育、商业、GDP、人口数量等指标都是大家最熟悉的参考标准。
但事实上,
还有一个指标——独角兽企业数量。
▍
独角兽企业的定义 来源:人民网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3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且价值超10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中国有316家企业上榜,位列全球第二。
在这316家企业中,成都有10家企业上榜,可能你觉得10这个数字太少了,但在国内还是排得上号哦,位列全国第六,前五名分别是北京
(79家)
,上海
(66家)
、深圳
(33家)
、广州
(22家)
、杭州
(22家)
。
不得不佩服杭州,在电商的加持下,独角兽企业数量能与广州媲美。
事实上,翻看近三年的数字,
成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一直在稳步上涨。
2021年有5家,2022年有9家,到2023年就来到了10家,新增的是科伦博泰,属于生物科技公司哦。
然鹅,即便成都有10家企业上榜,也排在了全国第六的位置,但此消息一出,还是引来了网友的一片嘘声——四川的独角兽就是个凑人头的笑话;这独角兽企业真够低水平的;有一家硬核科技企业吗?
看到网友如此言论,说实话UP君心里咯噔了好几下。试问:为什么会让大家如此不屑呢?
难道成都上榜的10家独角兽企业,都拿不出手吗?
看成都之前,我们先看看北上广等城市有哪些全球百强独角兽企业。
北京有字节跳动
(TOP1)
,杭州有蚂蚁集团
(TOP3)
,广州有Shein
(TOP4)
,深圳有微众银行
(TOP6)
和大疆
(TOP20)
,东莞有Oppo
(TOP12)
和Vivo
(TOP13)
,上海有小红书
(TOP28)……
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掷地有声啊。
反观成都,
虽然也上榜了10家企业,但影响力确实很小
。
医联、新潮传媒、准时达、1919、威斯克生物、鲜生活冷链、科伦博泰、书亦烧仙草、Fiture、驹马物流。说实话,这里面成都人最熟悉,只能是书亦烧仙草了。
看看这10家独角兽企业所属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媒、物流、食品零售等行业,只有威斯克生物和科伦博泰属于科技企业,其余的企业技术含量真的有限,尤其是书亦烧仙草和新潮传媒,被网友群嘲了。
医联:
一家互联网医院,打造线上线上的完整医疗服务闭环;
新潮传媒:
一家“传统媒体+互联网”的科技媒体,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它的电梯广告;
准时达:
一家从事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为主的企业;
1919:
国内最大的专业酒类电商平台,也是全球最大的酒类连锁企业;
鲜生活冷链:
是一家从事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为主的企业,背靠新希望集团;
书亦烧仙草:
一家茶饮品牌,先后开发杨枝甘露烧仙草、小芋圆烧仙草、酸奶烧仙草等创新饮品;
Fiture:
是一家国内较早进入智能健身镜
(相当于一面内置“超大型iphone”的镜)
领域的初创公司;
驹马物流:
一家物流公司,主打城市物流配送服务。
很显然,上面八家多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起家的,物流和食品行业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剩下的两家科技企业威斯克生物和科伦博泰成色如何呢?
威斯克生物:
一家集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成立时间2020年,看来是抓住了口罩的风口,
背后站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科伦博泰:
中国首批建立一体化ADC(抗体偶联药物)平台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之一,
由科伦药业控股。
▍
图据:四川大学官网
显然,相对于前面八家独角兽,威斯克生物和科伦博泰这两家科技企业的含金量更高。难怪有网友留言:
除了两家生物医药其他都没有技术含金量。
试问:从0到1难,还是从1到100难?
从0到1是从无到有的突破,考验的是天赋、创新创造能力,毕竟俗话也说:万事开头难;而从1到100则是在原有事物上的改善进步,属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落足到成都这1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有8家都是走的“从1到100”的路线,无论是互联网也好,物流也罢,相比较于科技企业,成都有科技含量的独角兽企业少之又少。
▍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向上智库成员路鸣直言:
互联网企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超级独角兽一定是出现在科技领域的关键攻关突破,而不只是类似于阿里和腾讯这样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已。
其实,很多网友也表示:成都需要更加硬核的独角兽企业。
甚至还有网友建议目前已存在的独角兽企业1919调整一下战略,争取在生产上下点功夫,打造本土的威士忌品牌。如果大家对其他独角兽企业有啥子更好的转型建议,欢迎留言。
众所周知,能够诞生独角兽企业的城市,自然与该城市的营商环境和创业活力挂钩。成都提出:力争到2025年,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划重点:
创新、试验区、人工智能。
▍
成都兴隆湖
这还没完,
成都高新区及天府新区都设立了百亿独角兽投资基金,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精准扶持。
可见在这样的土壤之下,成都未来诞生的“独角兽企业”,应该会越来越多吧。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调研独角兽企业发展情况时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希望广大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以创新为使命,
把更多精力放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上,打造更多“独门绝技”“硬核科技”
,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成都的独角兽企业,在数量上可以算达标了,但在“硬核科技”上的突破,还需要加把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