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全球加息潮下中国特立独行降息有深意15年降息多少次

加息,加息,全球加息潮涌,惊涛拍岸。尤其是美国,为解决自身通胀高企难题,美联储多轮大幅加息,美元迅速升值,这导致全球36种货币至少贬值十分之一,令大量发展中国家被迫吞下本币贬值、资金外逃、融资和偿债成本攀升、输入型通胀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等苦果,无数家庭一夜致贫,让本已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4月15日,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上开幕。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一家陶瓷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展厅直播介绍产品。(新华社图片)

而中国从容淡定,逆势而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宣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有3次降息(下降基点bp),第一次降息:2022年1月20日1年期LPR调降10bp、5年期LPR调降5bp;第二次降息:2022年5月20日5年期LPR调降15bp;第三次降息:2022年8月22日,1年期LPR调降5BP,5年期LPR调降15BP。

在全球加息潮下,中国特立独行降息,意义不同凡响。

这是审慎理智

并有底气的抉择之策

全球加息,中国降息,不是中国刻意反向操作,也不是故意与美国“脱钩”对着干,而是根据本国经济周期实际状况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

从美元的流动性上看,美国正在通过不断加息来迫使美元回流美国,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渡过眼前难关,二是为将来再度释放美元抄底其他国家资产做准备,一箭双雕。

而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经济周期各异,或曰经济周期错位。中国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别周期,循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逻辑演绎,不必追随美国经济周期。

目前中国经济周期处于发展下行向复苏的过渡阶段,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持续显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但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需加力。

有三大因素影响经济复苏基础,即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实体经济发展缓慢,动力不足;民间投资仍存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投资乏力;市场消费观望情绪浓厚,消费不旺。

上述这些因素都与金融有直接关系,与货币紧密相联。企业缺钱,市场缺少流动性,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需要现金流的推动,这些恰恰是眼下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宽松周期,根据经济学原理,此时,货币适度宽松政策应及时粉墨登场,与之匹配。

其实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2022年工作会议上,就对中央定调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作出机动性具体部署,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长中短期供求平衡。这其中就暗含着“适当宽松”的信号。

而9月21日最近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要求,各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要保持“在线”状态,与督查整改相衔接,继续协调解决问题,重点推进财税金融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扩投资促消费政策措施的落实。

在上述背景下,今年以来央行连续出手降准降息,这是审时度势同时又是底气十足的抉择之策。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加息容易降息难,中国降息的底气表现为:

首先,中国通货膨胀呈温和态势,有可控空间。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7.7%。预计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将温和上升,但全年平均水平仍将控制在预期目标内。同时,PPI同比涨幅受去年基数及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动能减弱的影响,将继续保持连续回落态势。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将为宏观政策提供舒适环境。说白了,中国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隐患,表现在货币政策上,就是非但不用加息,还能从容降息,保持适当流动性。

其次,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足以抵御降息后资本大幅外流。截至2022年8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30548.81亿美元,比7月末下降492亿美元,降幅为1.58%。目前中国外汇市场运行正常,跨境资金流动有序,虽然受到美国货币加息政策溢出效应的部分影响,但是影响可控。再说,中国有强大的资本管制能力,中国投资环境良好,具有磁吸外资的品质魅力。2022年1至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折合13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月至8月,外资通过沪深股通净流入A股632亿元;近段时间,威灵顿、富达国际、摩根大通等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加仓A股股票、投资增设机构、申请参与QFII等方式,持续加码人民币资产,外资对中国市场始终抱有极大热情。

再次,人民币汇率可控,不具备趋势贬值基础。截至北京时间9月22日15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最低触及7.1048,为2020年6月7日以来新低。美联储暴力加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承压。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仍维持强势。从国内基本面、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资产长期配置价值等方面看,在全球加息潮情势下,中国基本锁住了资产价格下跌的空间,也封住了美国降息后抄底中国资产的可能,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等国际收支基础性项目保持较高顺差,人民币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双向波动常态化。

这是惠及实体经济

促进投资消费的应时之举

中国依据本国的国情,逆势采取降息的宏观调控措施,应时之举惠及实体经济,促进投资,提振消费,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仍不稳固,叠加疫情变异和反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凸显,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实体经济缺失流动性润滑,尤其是中小企业嗷嗷待哺。

利息本质上就是用钱的成本,利率降低用钱成本也会降低,利率下调可以减轻借贷压力,帮助企业良性发展。企业融资困难程度降低,还款压力变小,银行被违约的概率也会大幅下降。因逾期未还款导致的坏账情况减少,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如果说降准是解决市场主体融资渠道窄的问题,那么降息就直接解决市场主体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年内1年期LPR累计2次调降15BP,5年期LPR累计3次调降35BP。年内降息呈小步快跑、长短结合、突出中长期之势。引人注目的是,年内3次调降5年期LPR,不仅频率高,调降幅度也大,后两次每次都是调降15BP,第三次又是非对称下调,5年期降幅大于1年期。

这也是明显地针对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释放支持信号。

房地产关联着上百个上下游行业和产品,诸如建筑、劳务民工、工程监理、园林、水泥、钢材、塑料管道、玻璃、有色金属、家具、装饰、灯具、电梯、电力电缆、弱电监控、银行信贷、风投机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打印出图、天然气、自来水、移动通信,甚至餐饮、零售等,是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

疫情爆发这几年,房地产不景气,不仅房子卖不出去,卖出去的房子也有还不上贷款的,银行和开发商双重承压。在此背景下,下调5年期贷款利率,无疑是给房地产雪中送炭,直接安抚实体经济。

而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民政局,LPR调降,存款必须同步下调,否则银行就要做赔本买卖。

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不缺资金,而是缺资本。LPR调降,本质上是把储蓄资金挤兑出来,由资金转化成资本,有助于通过扩大投资稳定经济。

国家统计局9月16日公布的数据表明,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7106亿元,同比增长5.8%。从环比看,8月增长0.36%。投资改善,这与降息不无关系。

降息直接刺激社会消费品零售呈增长态势。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560亿元,同比增长0.5%。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58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2283亿元,增长4.3%。

此外,降息还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促使上市公司股价上涨,带动经营业绩向好。

这是利大于弊的权宜之计

当然,平心而论,降息也有风险。

首当其冲的是资产泡沫。降息后,许多储蓄资金都转移到市场上,钱多了,横冲直撞,有的盲无头绪,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容易形成资产泡沫。由于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贷款意愿增强,一些僵尸企业钻国家为市场主体纾困的空子,也跟着起哄要贷款,若得逞,银行的钱就变成僵尸企业的奶酪,而这些僵尸企业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结果是银行的钱打水漂。

其次是人民币贬值。降息后,流动性增加,人民币相对含金量少了,也就是贬值,加上全球加息潮,更助推人民币大辐贬值,眼下已经破7,创历史新低。人民币贬值,紧跟着就是制约外贸进口。

再次是有的老百姓投资理财找不着北,没有专家那种咬文嚼字专业解读,什么通货膨胀,什么经济规律,什么LPR或者MLF(中期借贷便利),弄不好,一辈子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就没了。

不过,降息是利大于弊的权宜之计。

关于资产泡沫,顶层设计已经考虑到了。从央行近期长短期LPR降息就可以让外界感知长期LPR下降较多,是希望大家能够增加长期贷款,目标是锁定房贷和其他实体投资。而短期LPR一次仅下降5个基点,管理层不希望释放出来的货币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也就是说,已经考虑到降息产生资产泡沫的可能性,作了政策性规制。

我们对人民币贬值也不必过于担心。其实人民币贬值早已不是什么恐慌性新闻,这得益于这近年来货币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叫唤的心理准备,人民币新的中间价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恐慌风险,央行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政策是稳定人民币的定海神针,特别是一篮子汇率变化已成为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减震器”,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和经济基本面的温和改善。况且,这么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波动已是新常态,有贬值,也有升值。

至于老百姓投资理财的短板,通过正确评估自身可承受的风险水平,拟定恰当的收益目标,构建科学理财组合,克服一夜暴富心理,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一定能使手中的钱保值增值。

(文/蔡恩泽 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3日出版的香港《经济导报》,总3527期)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厂家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服务好

ogp官网

影像测量仪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