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门窗厂家电话

文章目录:

1、【雷火2022】湖北麻城:持续发力 剑指侵财类违法犯罪2、忙复工 扩产能 促转型 上市公司开年谋篇布局稳增长3、新闻多一度丨周光召逝世,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2位还在世

【雷火2022】湖北麻城:持续发力 剑指侵财类违法犯罪

自“雷火2022”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麻城市公安局认真落实上级公安机关的部署,持续加大破案力度,以打促防,树立大案不放过、小案不放松的理念,全力开展破案打击凌厉攻势,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

一进商铺,发现门窗都不翼而飞了?4月22日,麻城警方奔赴武汉实施抓捕,随着嫌疑人邹某的落网,这起系列盗窃铝合金门窗案成功告破。

3月15日,麻城警方在工作中发现,麻城市南湖办事处鄂豫皖农商大市场内,20余户商铺的铝合金门窗全被盗,损失价值达十余万元。了解案情后,麻城警方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刑侦大队联合南湖派出所组成专班,全力侦破案件。

民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嫌疑人是通过驾驶一辆黑色东风牌小车运输被盗的铝合金门框的,通过进一步调查,民警初步确定了嫌疑人的身份为邹某,49岁,麻城人。经过缜密侦查,麻城警方成功锁定邹某的暂住地在武汉,4月22日,时机成熟,办案民警在武汉某玻璃厂内将邹某抓捕到案。

经查:邹某是该玻璃厂的职工,平时使用器具较多,3月份以来,邹某长期在麻城市鄂豫皖农商大市场一带活动,通过携带的锤子、撬棍、切割机等工具,趁夜晚值守人员不备,邹某将市场商铺区安装好的铝制门框拆卸,并驾驶小车将拆卸下的铝材送往废品站贩卖。在民警办案过程中,还发现邹某于2021年10月曾在麻城市五脑山毛家冲别墅区以相同的手法盗窃铝制门窗,并贩卖牟利。

目前,邹某因涉嫌盗窃罪被麻城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5月6日,宋埠派出所联合刑侦大队破获一起系列盗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郭某。

郭某今年20岁,宋埠人。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份期间,郭某伙同李某、袁某扬、姚某等人在宋埠镇废品收购站、商贸广场等地盗窃施工所用铁质挖机钻头、挖机铲、铁皮、铁质零件等物品,作案30余起,后将盗窃物品转卖给废品收购站,以此获利约5万余元。

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

4月29日,铁门岗派出所风亭岗村驻村辅警向管片民警提供线索,他发现同村村民唐某红一直游手好闲、没钱没工作,但是近期突然消费大手大脚,民警根据提供的线索汇报所领导后,所领导迅速组织专班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通过线索核查,精密部署,当晚铁门岗派出所将涉嫌盗窃的犯罪嫌疑人唐某红(男,34岁,铁门人)抓获。

经查: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期间,唐某红多次在宋埠、铁门等地趁受害人办事离开未拔车钥匙,以扭动车钥匙点火方式盗窃摩托车多台;并且多次以溜门入室的方式在铁门岗乡风亭岗村至铁门岗村周边实施入室盗窃获取利益。

目前,犯罪嫌疑人唐某红已被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之中。

5月9日,中馆驿派出所联合刑侦大队侦查中队破获一起盗窃案,抓获1名犯罪嫌疑人熊某旭(男,49岁,麻城市黄金桥人)。

2022年5月6日至5月8日,在麻城市中馆驿镇管山村五组曾某家在建工地上,曾某多次发现自家在建工地上的瓷砖被盗。

5月8日2时许,曾某到自家在建房屋的工地上蹲守时,发现一男子驾驶一辆蓝色小车在搬运其工地上的瓷砖,曾某遂打电话报警。

经查,2022年5月6日至5月8日,曾某家自建房屋工地上的瓷砖总计被盗80件,涉案价值2880元。

5月9日,中馆驿派出所办案民警通过技术研判,成功抓获嫌疑人熊某旭。

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

4月23日17时许,张家畈派出所接到110指令:辖区鑫远小区居民屈某家中发生盗窃案件,请前往处置。

接到报警后,张家畈派出所民警立即出警,核实情况,开展现场勘查、现场走访等工作。经询问,4月23日17时许,屈某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卧室存放现金的抽屉被人撬开,放在抽屉内的1700元现金被盗。

经现场勘查,屈某家的门窗没有被撬痕迹,卧室内抽屉上的锁被撬开,抽屉内的现金被盗。

民警通过现场情况分析研判,认定这起入室盗窃案件为本地人作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身材较为瘦弱。

4月25日下午3时许,民警在阵地控制中,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张家畈镇李家冲村的李某最近消费异常,情况可疑。民警立即开展工作,锁定了盗窃嫌疑人李某及其关系人屈某乙的行踪。当天下午17时,民警立即开展抓捕行动,成功将李某、屈某乙抓获。

经审讯,两人对翻窗入室,实施盗窃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违法所得被挥霍一空。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4月30日,龙池桥派出所联合刑侦大队,在一体化专班的协助下,通过细致的走访摸排、调阅视频监控等侦查手段,快速破获系列商店盗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鲍某。

2022年04月下旬,龙池桥派出所接到辖区多起商店报警称,辖区台湾街至西环路一带多个商店被人以溜门的方式盗窃财物,直接损失两万余元。

接警后,该所领导迅速联系刑侦大队组成专班进行调查,通过“一体化”专班成功锁定了鲍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民警随后成功在台湾街将嫌疑人鲍某一举抓获。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鲍某对自己4月下旬以来多次在龙池桥辖区盗窃营业场所的行为供认不讳,目前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中馆驿派出所联合刑侦大队破获一起盗窃案,查获犯罪嫌疑人3名,刘某清(男、2002年5月出生、湖北省丹江口市人)、黄某峰(男、1992年2月出生、湖北省汉川市人)、陈某(男、1996年1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

4月19日,麻城市中馆驿镇湖北汉世伟食品有限公司麻城服务部周某云报警称,其所在公司发现其公司提供给麻城市养殖户的阿莫西林、多西环素等兽药在湖北省应城市内被销售,怀疑有人将公司提供给麻城市养殖户的兽药盗走并进行贩卖。

经查,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汉世伟食品有限公司麻城市服务部技术员黄某峰、刘某清、陈某等人在同为技术员张某、陈某的授意下,故意将应该由公司提供给麻城市养殖户的兽药盗走,并进行销售获利。

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

<

忙复工 扩产能 促转型 上市公司开年谋篇布局稳增长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中国证券报》16日刊发文章《忙复工 扩产能 促转型 上市公司开年谋篇布局稳增长》。文章称,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积极复工复产,为全年业绩稳增长奠定基础。不少上市公司加快扩充产能、推进项目落地,为中长期发展谋篇布局。另外,一些上市公司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寻找稳增长的“新动能”。

“开年以来,我们积极复工复产,为全年业绩稳增长开了个好头。公司还通过扩充产能、转型升级等措施,为中长期业绩稳增长打下坚实基础。”云海金属董秘吴剑飞2月15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云海金属日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22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大幅增长。这是上市公司发力稳增长的一个缩影。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复工复产保增长

“我们春节假期基本保持了连续生产,原镁和镁合金产线一直没有停,深加工业务线放了六天假,做了正常的维修保养,初七就全面复工复产。现在订单非常多,产线不够排。希望为全年业绩稳增长开一个好头。”吴剑飞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得益于上述努力,云海金属2022年业绩实现“开门红”。日前,该公司发布的2022年一季报业绩预告显示,在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6.53%的基础上,2022年第一季度开启“加速度”,预计实现净利润2.7亿元至3.7亿元,同比大增257.94%至390.52%。

虽然一季度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属于淡季,但上市公司仍然努力开拓市场,维持生产稳定。龙佰集团董秘张海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春节假期就没有停工,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上。对于钛白粉行业来说,虽然一季度在国内是淡季,但国外市场需求情况较好。公司紧抓海外市场旺季节点,抓紧进行生产。”

为了确保复工复产顺利,上市公司加强招工工作。湖北省麻城市日前举行立讯精密(湖北)有限公司新招录员工赴河北保定“点对点”培训上岗欢送仪式,来自麻城市各乡镇的立讯新招录员工共300余人经过体温测量、核酸检测、查验健康码等防疫措施后顺利登上赴保定培训专列。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生产受阻的一些上市公司,更是加快复工复产步伐。在西安高新区,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富士达了解到,西安“解封”后,公司1月25日便复工复产。为保证生产交付,将疫情耽误的进度补回来,公司春节假期几乎无休。

“我们不但要把去年落下的补回来,还要为今年的稳增长开个好头。”富士达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受到前期发生在西安的疫情影响,公司积压了一些订单,加上2022年新增订单,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额已超过4亿元。虎年伊始,经过努力,公司已完成全年经营计划的50%。

加快扩产促增长

在开年积极复工复产的同时,很多上市公司加快产能扩张步伐,为中长期业绩稳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以天顺风能为例,公司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2022年至2023年初将新增濮阳、通辽、乾安、沙洋、合浦五个塔筒基地共计约50万吨/年产能。其中,2022年公司将新增商都、乾安、沙洋三个叶片生产基地共计约3300片/年产能。”

不少上市公司加快在建项目的推进。大连电瓷称,公司在江西投资的新厂正有序建设中,预计2022年末或2023年初投产。云图控股预计,2022年松滋基地60万吨缓释复合肥项目将建成投产,复合肥的经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风华高科表示,公司祥和工业园高端电容基地二三期均在按项目规划推进中。

开年以来,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等方式,为扩产准备资金“弹药”。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以来,A股共有56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方案,合计募集资金约1396.69亿元。

2022年初,天齐锂业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受理,随后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作为锂电池上游原材料的锂盐价格已突破40万元/吨,天齐锂业此时选择H股融资,可谓恰逢其时。

“此举有利于公司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杠杆率和财务风险,降低财务费用、增强盈利能力。受益于下游市场快速发展,公司产品需求旺盛,此举还有利于公司抓住行业机遇,进一步发展核心业务。”天齐锂业总裁夏浚诚说。

寻找稳增长“新动能”

除了积极复工、加快扩产,上市公司还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等手段,为稳增长寻找“新动能”。

其中,调整产品结构成为很多上市公司挖掘内部潜能,促进业绩稳增长的“压舱石”。以云海金属为例,对于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公司在业绩预告中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产品销售价格上涨,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上升,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公司一直以来都在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比例,镁、铝材料在高端领域不断拓展,从而提升公司产品毛利率。比如,高性能铝合金棒材用在轮毂、3C产品上面,比用在建筑等方面的要求高得多,所以价格也高。”吴剑飞表示。

很多上市公司通过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助力稳增长。以玲珑轮胎为例,1月6日,公司与腾讯云、华制智能签订新零售三期合同,三方将整合优势能力及资源,对玲珑智慧营销平台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搭建行业数据中台、云计算底座等高水平基础设施,打造轮胎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玲珑轮胎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19年公司与腾讯云、华制智能首次合作,打造全球首个轮胎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了一套连接“工厂-经销商-门店-消费者”的智慧营销平台。2020年,在疫情影响与轮胎行业遭遇重创的环境下,玲珑智慧零售平台助力公司业绩逆势上扬。

还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以立讯精密为例,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积极向汽车电子领域转型。公司日前发布的公告称,公司与奇瑞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

“立讯精密多年来在消费电子行业积累的经验、市场口碑,可以协同奇瑞开拓另一个新产业——为别人造好车。这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立讯精密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表示。

新闻多一度丨周光召逝世,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2位还在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99年9月18日,由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时年70岁的周光召与22位科学家一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院士逝世后,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两弹一星”元勋,仅剩下2位还在世,分别是王希季和孙家栋。

王希季(1921年7月26日- )

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云南昆明人。

王希季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 )

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辽宁盖县人。

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作了多项重要决策,主持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 2024年8月17日 )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而在试爆前的关键时刻,周光召等人临危受命,对核爆试验成功率进行严密测算,拿到了试验成功率为99.9%的“定心丸”。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核物理学家,天津人。

上世纪50至60年代,于敏在原子核的相干结构、原子核平均场的独立粒子运动等方面作出了高水平成果。1961年转入核武器研究,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在核工业战线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研究;在氢弹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相当长时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和物理设计,对中国核武器突破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核武器长远目标选择、技术途径确定、技术关键分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核武器技术专家,江苏吴江人。

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

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安徽宁国人。

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相继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组织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保证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成功。领导组织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地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

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湖南慈利人。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 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 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 ,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

火箭总体设计专家,浙江吴兴人。

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后投身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屠守锷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他积极倡导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并多次提出发展捆绑技术,亲自指挥攻克了由于捆绑带来的结构动力学难关,为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

自动控制专家,安徽芜湖人。

黄纬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突破了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 - 2011年7月21日)

应用光学家,江苏苏州人。

王大珩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和其他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 2011年2月26日)

核物理学家,湖北汉阳人。

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空气动力学家,浙江杭州人。

1956年开始,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以他在总体、动力等领域的丰富知识,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

物理冶金学家,浙江浦江人。

上世纪50年代,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铝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取得成功,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

物理学家,湖北麻城人。

他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以及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

空间自动控制学家,江苏吴江人。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其中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第四完成人。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

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浙江黄岩人。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曾参加英国早期海用雷达的研制试验工作。研制了电生理测试仪器。在北京电子研究所提出并指导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实用型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4年和李力田等研制出飞机用抗干扰雷达,投产后大量装备我国歼击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和徐建平等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1970年他提出并和共同工作者于1980年完成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我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核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

核物理学家,浙江湖州人。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核物理学家,安徽怀宁人。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钱骥(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18日)

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江苏金坛人。

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山东荣成人。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

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浙江湖州人。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

导弹/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江苏无锡人。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黏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来源:共产党员网、中国科学院网站、北京科协、新华网、央视新闻、央视军事、新京报、文明天津、中国科协之声

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中国科学院网站、新华社

编辑 艾峥 校对 张彦君

系统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