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行走成渝铁路?丨成渝铁路的辐射带动让自贡收获了什么?2、“镇”兴宜宾①|在这座宜泸交界小镇,万物兴荣3、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姜天波:抓双城经济圈机遇 创“多彩綦江·创新之城”美好未来
行走成渝铁路?丨成渝铁路的辐射带动让自贡收获了什么?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自贡北站
川观新闻记者 秦勇 文/图
7月1日上午10时,自贡北站开始热闹起来,旅客陆续进站准备乘坐内江至昭通的5635次列车,10时30分,乘客检票上车,10时36分,列车启动驶出自贡北站。
“每天仅有一对客运列车还在开行,从内江出发,经自贡、宜宾到云南昭通。”自贡北站副站长唐英龙说,同时每天也有20多趟货运列车装载着货物从成渝铁路再到内昆铁路内六段,经过自贡,到达宜宾。
成渝铁路不经过自贡。但是70年来,处于川南的自贡同样在这条铁路的辐射带动下加速发展。
铁路沿线崛起一座物流园
曾几何时,“千年盐都”自贡依托成渝铁路从外运入井盐开采和冶炼的大型装备至内江,再从内江运回自贡,自贡盐化工开始起步,再利用这条铁路大规模运出产品,自贡相关产业迅速扩大。
“通过成渝铁路的辐射带动,为自贡的交通发展、人流和物流聚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2004年,成渝铁路成内段进行应急扩能改造,货车牵引提高到3500吨,成都经内江至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出川货运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自贡受益良多,加快工业产品外销速度,让自贡成为成渝地区有名的工业城市。
自贡大山铺火车站
如今,与自贡大山铺火车站相距10米远,5条铁路到发线与火车站的铁轨平行铺设,像5条长龙伸展开来,两头贯通,一眼望不到尽头。
自贡大山铺铁路物流园一隅
这里将崛起一座铁路物流园。“在新铺设的铁轨旁,将建设驮背运输站场,今年建成投用后,将开通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驮背运输班列,项目建成后,年货运总规模可达500万吨。”西南晟铁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爱平说。
大山铺铁路物流园作为西南(自贡)国际陆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专用线向北通过内昆铁路内六段到内江,然后接入成渝铁路,向南融入国际物流大通道,承接产业转移、沿海口岸功能后移。
今年4月8日,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从自贡南站驶出
眼光向外,今年4月8日,统一品牌后的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首次开行,一列载有上百吨“自贡造”焊条、焊粉等产品的国际班列从自贡南站驶出,抵达广西钦州港后,通过铁海联运到达泰国曼谷、印尼雅加达等地。
目前,自贡累计开行国际班列200多列,彩灯、仿真恐龙等“自贡造”产品通过班列,走向全球。据自贡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班列从成都出发,走成渝铁路到内江,再走内昆铁路内六段到达自贡,把“自贡造”产品装车发货,“这对自贡做大做强西南(自贡)国际陆港、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区域物流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起到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去年,自贡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2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长势头强劲,潜力巨大。
自贡南货场
借力成渝铁路加快融入“双圈”
自贡中兴耐磨新材料有限公司入驻重庆綦江工业园区一年有余,和园区内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对接。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建涛说,便捷的铁路运输,让自贡与成渝城市间的物流更加畅通,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产业合作更加密切。
2020年,自贡高新区携手重庆市綦江工业园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打造“一园三中心”,即产业合作示范园、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发应用中心、齿轮硬质合金刀具磨具研究应用中心和矿山输送机械应用服务中心。
今年3月,自贡中兴耐磨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綦江投资建设的齿轮硬质合金刀具磨具研究应用中心投用,根据綦江齿轮企业需求,订单式研发设计齿轮专用硬质合金刀具系列产品,该中心已与重庆佳诺齿轮有限公司等两户齿轮制造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预计年研发设计刀具磨具20余套。
“自贡还将加快实现交通的互联互通,带动更多自贡造产品‘走出去’,同时加速与永川、荣昌、綦江等区在通用航空、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强化园区合作及协调承接。”自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镇”兴宜宾①|在这座宜泸交界小镇,万物兴荣
开栏的话
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县城,乡镇,是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宜宾常住人口460余万人,其中有60万人生活在场镇,他们需要更好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
10月,宜宾吹响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冲锋号。这是解决宜宾“市强县弱”局面的重要抓手,也是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如何让乡镇的探索“走”出来、“亮”起来,让更多成果“结”出来、“传”开来?即日起,四川日报宜宾全媒体中心推出“镇”兴宜宾系列报道,以宜宾特色乡镇为观察样本,走进田间地头,对话基层干部,问计人民群众,探寻乡村振兴的基层门道。敬请关注。
俯瞰四面山镇和美乡村聚居点。 罗顺 摄
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 刘川 宜宾观察 曹洋 罗顺 陈治吏
宜宾江安县四面山镇,四面并没有山,而是四通八达的路网。这里,地处宜宾南溪、江安和泸州三地的半小时交通圈,物流通畅,产业发达。
10月的四面山镇,白酒厂和啤酒厂飘出阵阵酒香,建材基地门前车水马龙,乡村聚居点建设热火朝天。四面山镇正抢抓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战略机遇,聚力打造宜泸合作桥头堡。
产业兴盛:
小镇酒企发力下沉市场
“这是我们主推的桶装酒。”走进四面山镇新宇酒业展厅,副总经理刘志远拿起一桶塑料瓶装的“口粮酒”介绍,其透明的瓶身、简洁的包装令人眼前一亮。
俯瞰四面山镇酒企车间。 罗顺 摄
新宇酒业主攻基酒市场,但其推出的品牌酒酒品数量都一度达到137种,就连公司管理层都常常报不出单品价格。如今,公司销售的酒品不到10种,定位也更加清晰——降本增效,聚力掘金下沉市场。
新宇酒业等酒企将乡镇白酒市场的热门产品——桶装白酒作为打开下沉市场的突破口,去年,公司第一批桶装酒在乐山、自贡等地乡镇销售超500万元,今年就将超过1000万元,销售收入快速提升到公司总营收的一成以上。
创新是应对市场变化的不二法宝。近年来,白酒市场上年轻群体的消费占比增加,他们对于酒品风格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白酒“大厂”一个产品卖天下的思路已经不能持续,在四面山镇,当地酒企与宜宾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等在宜高校合作,建立起技术研发基地,研发产品香型,拓展客户群体。
俯瞰四面山镇酒企车间。 罗顺 摄
四面山镇酒企发展的经历,是宜宾乃至四川小镇酒企谋变求生的一个缩影。经历了省内“大厂”统一采购,到自行探索省外销售渠道,再到主营省外市场的不同阶段,小镇酒企不断创新产品和销售渠道,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分一杯羹,全镇白酒总产值近3亿元,带动红粱采收、产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发展。目前,四面山镇正在引导新宇、宜泉等白酒龙头企业优化白酒品类、提高工艺水平,向10亿元产值冲刺。
立足镇域,四面山镇正在争取引进白酒产业上游企业入驻镇内集体经济发展区,进一步加强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此外,依托农业、酒业发展基础,四面山镇谋划了“酒+农业”“酒+旅游”等新型消费场景,希望通过三产融合、延链强链,为区域龙头酒企升级、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物流兴起:
建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买建材,四面山。”这句口号多年来在宜宾、泸州等地流传。从江安县城到四面山镇的公路两旁,建材商家鳞次栉比,泸州、自贡、内江等地的客商们都在这里批发材料。
作为四面山建材龙头企业,曹建材商贸有限公司在当地深耕20余年,该公司总经理曹海祥介绍,得益于四面山镇毗邻宜泸,连接江安南溪的交通优势,公司以四面山镇为中心,在泸州、江安、南溪、长宁、自贡,在川南开出5家线下旗舰店,年销售额达3亿元。
四面山镇建材企业。 曹洋 摄
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四面山镇一方面大力招引建材企业,初步形成建材产业产销一体化基地,目前年产值达3亿元;另一方面拓展产品类型,从单一的瓷砖销售,拓展至断桥铝门窗、洁具卫浴、全屋定制等领域。
宜宾市九牛强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牛强建材”)就是近年来当地招引的建材企业之一。
“最先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区位优势,紧挨着泸州。”公司负责人刘钦强介绍,公司主要经营路沿石和各类彩砖,对运输成本要求很高。而四面山镇处于宜泸两地的核心区域,货车多、不跑空,合作机遇多。刘钦强说,现在为他们拉货的都是返空车,运输成本可以节约三分之一。
让九牛强建材等企业愿意扎根四面山镇的,还有不断完善的建材产业链。“大到厂房用的钢架,小到运输砖石的托盘,都可以在四面山镇订购。”刘钦强介绍,从2022年5月开始建厂到11月厂房竣工,从建设到装修,没“走”出过四面山镇。“不仅节约了成本,售后还更有保障。”
面对近年来的行业“寒冬”,当地建材企业开始抱团,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抵御难关。
四面山镇建材企业仓库。 曹洋 摄
目前,四面山镇已落户包括科环建材有限公司、龙菲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宜宾市馨佳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建材企业10余家,正在洽谈包括卫浴生产、家具定制、灯具制造、门窗加工、窗帘制作等企业。
四面山镇党委副书记夏鹏介绍,下一步,四面山镇将聚焦产业链条延伸和资源附加值提升,强化项目支撑、完善政策保障、创新服务机制,打响知名度,推动当地建材行业向新发展。
人气兴旺:
医院学校文旅配套逐渐完善
10月20日,宜宾市江安县四面山镇团结村,乡道旁的坝头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数排三层高的砖混楼房已经完成主体施工,进入外立面装饰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前,首批居民将搬进新家。
四面山镇团结村和美乡村聚居点位于南溪、江安、泸州三地的半小时交通圈内,靠近往返江安和南溪县城的快速通道。为了满足聚居点未来居民的生活需求,四面山镇一方面补齐生活服务短板,规划建设了医院以及1600平米的宜邻中心,另一方面满足居民家门口的就业需求,筹备了集体经济发展区,布局了食品、制衣、纸业等工业企业。
俯瞰四面山镇和美乡村聚居点。 罗顺 摄
摊开一张四面山镇规划图,小镇北部蓝色的部分是场镇功能区,南部绿色的区块内是农旅融合区,夹在中间的,是乡村聚居点和集体经济发展区。“向北可以就医、读书,往南可以种田、旅游,家门口就是企业。”夏鹏介绍,以乡村聚居点为核心,各项生活配套向小镇四周延伸。
这样的规划解决了过去四面山镇发展镇域经济长期存在的两个“痛点”。
首先是农田破碎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难度大、增收渠道单一的问题。
四面山镇团结村村民谭逢友一家7口人,此前家中的两亩土地由于儿子儿媳外出打工,基本处于“撂荒”状态。农田土地破碎,机械设备难以进场,土地流转成了难题,谭逢友一家只有他和老伴在村里居住,家人都搬去外地打工谋生。
去年以来,四面山镇以乡村聚居点建设为契机,整合零散土地,由国有企业集中流转土地,一方面发力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与泸州市江阳区共同建设川南红粱生产基地,支持本地酒企发展;另一方面,引入农文旅融合项目,在农田周边开辟茶饮、民宿等消费场景,吸引青年回镇上创业就业,提高小镇知名度。
其次是传统乡村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就医、上学难的问题。
总投资4500万元,四面山镇和美乡村聚居点一期14户住宅正在建设,预计年底前入住,二期64户住宅正在平场。三层的住房,一楼是商业或居民客厅,二楼、三楼是卧室。“以前住的自建房没有上下水,一家7口人生活不方便,现在距离学校和医院都很近,孩子读书自己看病都方便,现在没事就来看看新房的建设进度。”对于即将到手的新房,四面山镇团结村八组村民钟益华充满期待。
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姜天波:抓双城经济圈机遇 创“多彩綦江·创新之城”美好未来
多彩綦江·创新之城。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喻言
“行到蜀南欲尽头,江边深处隐扁舟”,明代才子杨慎的诗句,在历史悠悠中,曾这样为重庆綦江落墨定位。这里是重庆“南大门”,贺龙元帅曾称赞“綦江是个好地方”。
山水若情深,英雄气更长。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綦江传统老工业基地正向先进制造业基地升级蝶变。
綦江,一个光荣的革命历史之地。诞生了重庆最早的中共基层党组织——中共綦江支部,孕育了“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红四军军长王良,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
綦江,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新型城市。近年来,綦江不仅支持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改造,还积极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传统老工业基地正向先进制造业基地升级蝶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赋予綦江崭新的发展机遇,使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战略空间有效拓展、战略潜能加速释放,为区域实施开放崛起、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重庆市“一号工程”。在“一号工程”引领下,綦江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民生福祉?封面新闻走进綦江,对话綦江区委书记姜天波。
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姜天波接受封面新闻专访。
封面新闻:2023年,綦江区有哪些重大事项需要突破?
姜天波: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2023—2027年)》就是有效抓手和有力保障。在《十项行动》中,綦江涉及产业发展、能源安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11个项目,数量居重庆各区县前列,总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2023年度计划投资超百亿。
具体来讲,綦江准备干好五件事情。
一要聚焦传统工业抓补链强链。綦江是重庆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要把传统的强项、长板继续加强,围绕以汽车变速箱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及系列汽车轻量化配套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传统产业基础。
二要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赋能。继续以卫星制造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车动力系统下功夫。通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带动綦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最近,工信部授予了綦江“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的招牌,以产业和大学为支撑的一批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正在入驻。
三要建好基础设施的“四梁八柱”。綦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渝黔合作的连接点,是陆海新通道渝黔服务区的重要节点,也是重庆重要的产业和人口承载地,綦江的崛起会带动重庆“南大门”的崛起。已纳入国家《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渝贵高铁以及主城到綦江的市域铁路C5线、主城到綦江的城市快速通道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会加速綦江与重庆其他板块的融合。此外,綦江还在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相信未来五年,这个综合服务区会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更多支撑作用。
四是做好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提升。綦江提出了“产业转型、城乡融合、教育提质、医疗提速”四个轮子一起转、加速转的目标要求。这两年,綦江规划建设八所大学,包括中西部第一个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大学——重庆德国埃森大学,围绕产业发展布局的电信学院、移通学院等,它们为产业发展赋能,也为提高城市品质赋能。綦江加快建成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这所医院已经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畴,届时国内一流的心血管、肝胆和康养技术会引入到綦江,造福渝川黔千万人民,让西部群众享受国内一流医疗。
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綦江秉持“事情不过夜,三天有着落”的工作要求,讲政治、用心做、看效果。探索推行的“信用+模拟审批”做法已经在全国得到推广。
“赛马比拼,创优争先”,在各个赛道都要赛出綦江速度、綦江效率、綦江品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綦江力量。
綦江区体育中心。
封面新闻:在“一号工程”引领下,您觉得未来綦江的变化会出现在哪些方面?
姜天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綦江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首先,是产业的提升和布局,綦江是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至关重要。
其次,在城乡融合方面,綦江要在完成脱贫攻坚基础上,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上,綦江让“惠民有感”成为政府工作的落脚点。教育和医疗等成为渝南黔北的“高地”。
此外,綦江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围绕重庆红色文化高地建设这一目标和总体任务,綦江努力持续提升红色文化,增强城市辨识度。紧紧扭住国家文明城市创建这一总抓手,推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
綦江科创中心。
封面新闻:那么随着上述变化的发生,您觉得綦江会呈现怎样的城市气质?
姜天波:綦江的城市气质就在我们提出的城市发展的宣传口号“多彩綦江,创新之城”这八个字中。
“多彩綦江”,綦江有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在丰富的城市文化基础上,提炼总结以红色文化作为綦江今后的文化建设,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轴。
“创新之城”,綦江作为老工业基地,创新赋能是唯一可选择的道路。因此,要在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项工作中,体现綦江担当。这些年,綦江产业发展,继承了老工业基地创造共和国工业史上“八个第一”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比如,建成了国内首条卫星动力自动生产线,完成了新能源电池铜箔和铝箔的首创等。
位于綦江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封面新闻:提到创新,聚焦点应该是科技创新,綦江接下来有哪些计划?
姜天波:在科技创新上,这两年綦江紧紧围绕创建国家高新区这一目标,培育了1800家创新型企业,1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让传统产业通过创新升级迭代。
一是大力进行了现存的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用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二是大力培育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性、牵引性的企业和技术。另外,綦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多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引进了一系列跟綦江产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型团体,涉及工业、教育、医疗、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
封面新闻:川渝合作,离不开“结对子”项目,我们知道綦江区和四川省自贡市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区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双方会有哪些新的合作?如何相互借力、取长补短?
姜天波:綦江与自贡都同为战略性中心城市、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资源禀赋高度相似,经济关联度高、互补性强,这为两地推动战略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发布以后,两地就迅速行动,共建齿轮切削加工技术应用服务研究中心,成立自贡·綦江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发应用中心,携手共同发展相关优势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已经谋划好的产业合作方向,进一步实质推动项目发展。同时,我们还在通过文化交流、连接,进一步推动綦江与自贡的双城融合。
綦江培育、孵化出的高新技术企业。
封面新闻:綦江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有哪些预期目标?
姜天波:在未来一个时期,綦江将围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定位、重要要求、重点领域、实现路径等集中发力,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
到2027年,綦江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四个作用”更加突出。
一是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实现新突破,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建成科技强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支点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现代化支点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打造西部信息安全谷,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服务作用更加突出。构建重庆中心城区人口、公共服务功能疏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承载区,强化与成都、攀枝花等地产业协作,高水平合作共建綦江·自贡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联动宜宾、永川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更多“川渝通办”事项。
三是辐射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深入推进渝南陆港型物流枢纽、西部物流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冷链物流港、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等建设。大力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互建互享迈上新台阶。
四是展示作用更加突出。空气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区成效明显,打造“全国一流、全市领先”营商环境获广泛认可,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