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围绕主责主业,注重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做好资源要素保障和政务服务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
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
▲图为加紧建设中的玉林市70万吨锂电池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华友集团供图
跟进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实用地保障服务专班力量,派出19名党员和业务骨干组成6个用地保障服务小组,分赴14个设区市开展上门服务。重点指导和服务238个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三企入桂”和“双百双新”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用地保障前期工作。争取国家保障广西562个重大项目用地指标8.36万公顷,约相当于国家安排广西8年的用地指标规模。启动新一轮盘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动,盘活存量土地16088.16公顷,实现从存量拓空间、从集约增效益。全区批复建设用地6862公顷,同比增长72.38%。协助中铝广西稀土公司取得岑溪市糯垌稀土探矿权,全力支持做大做强铝、锰、有色金属等产业,打造碳酸钙、稀有稀土等新兴千亿元产业。
积极优化营商环境
“放管服”改革提速增效,持续深化用地“三级联审”,实现矿政“三级联审”从市级延伸至111个县(市、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地图审核审批改革,实现“一次不用跑”;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确保审批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不动产登记保持全国领先,全区抵押登记、二手房转移登记、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平均办理时限分别为1.7、3.6、3.9小时,办理抵押登记的银行网点达2910个,延伸至乡镇、村委的登记服务点达2305个,实现不动产登记从“时间更快”向“服务更优”升级。测绘地理信息共享应用深化拓展,开展全区遥感影像统筹工作,无偿分发全区各级政府部门等180家单位使用,节省财政资金超4.25亿元。推动化解大批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全区排查历史遗留问题8.5万宗,涉及群众14万人,已解决并颁发不动产权证书3.3万多本,惠及群众6万多人。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东西村在村庄规划引领下抓紧推进乡村建设。黄尚宁/摄
推进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是自治区层面推进的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强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充分利用乡镇、村“两委”等基层力量,将服务群众落实到细微点滴。目前颁发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220多万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发证率达100%,减免费用约9900万元。畅通农民建房审批渠道,主导开发并运行使用广西自然资源规划综合审批系统,为全区农民建房提供便民服务,核发宅基地批准书25953宗,农房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26905本。出台进一步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有关政策,推出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1条措施。加强村庄规划引领,深入推进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截至10月31日,全区共组织486名乡村规划师开展驻镇入村挂点服务,781个村庄全面启动规划编制,累计完成801个行政村地图编制和1505个行政村影像底图制作。
守护好广西绿水青山
初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三调”工作圆满收官。我区和南宁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信息化建设入选全国示范省和示范城市。不断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完成各市“十三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预考核工作,实现新增耕地数量2999.23公顷、水田4715.02公顷。制定“田长制”政策,落实党政同责。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左右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工率达94.35%;安排专项资金3.41亿元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同步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33座。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开展全国唯一的交通项目沿线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扎实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北海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实践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