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福山今年31户危房改造项目6月底完工2、臧克家:青岛的校友3、山东留存的14处名人故居,触摸齐鲁大地光耀千秋的人文脉动
福山今年31户危房改造项目6月底完工
大小新闻客户端2月1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通讯员 孙业伟 摄影报道)初春的暖阳照进张格庄镇车家村村民车谦顺的院子里,照在他修葺一新的四间大瓦房上,那崭新的铝合金门窗上,已经完全看不出它原来的模样。
“再早老辈泥墙,真是没法说,外边那个墙皮掉的都露石头,原先那个家都进不来人了,没有政府这个房我现在也盖不了。”张格庄镇车家村村民民车谦顺感叹道。车谦顺今年70岁,患有冠心病,老伴又常年卧床不起,家里特别困难,属于村里的低保户,原先居住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每到夏天雨季,外边儿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居住条件特别困难。
“应该是结婚以来他这个房顶就没换过,窗原来都是木头的,都快要腐朽掉了。后来改造,把上边那个瓦换成新瓦,窗户换成铝合金的门窗,墙壁粉刷了大白,所以现在看起来还是不错的。”张格庄镇车家村党支部书记车绍波介绍,在2021年,他家的房子被鉴定为C级危房,被列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在政府的帮助下,很快建起了新房,实现了安居梦。
农村危房改造,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记者从区住建局获悉,福山区积极落实行业扶贫政策,确保了众多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福山区共62户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纳入危房改造工作,目前已全部改造完成,发放补助资金138万元,确保了农村地区贫困户住房安全。”区住建局村镇建设服务科工作人员房树涛介绍,2022年将持续加强农村地区贫困户房屋安全动态监管,发现疑似危房户后,立即组织鉴定,改造,全面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
“今年,我们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消除农村房屋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持续做好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加大危房排查和动态管理,及时组织房屋安全鉴定,发现一户改造一户。”房树涛介绍说。
据介绍,前期经排查,福山区本年度共计31户危房户已列入计划,位于门楼街道、臧家庄镇、回里镇、高疃镇、张格庄镇,改造项目涉及到房屋主体结构安全、室内吊顶、房坡漏水等内容,目前部分户已经开工改造,全部工程争取6月底前完工。
责任编辑:杨云阁
臧克家:青岛的校友
欧阳霞/文 欧阳霞/文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布,一位24岁的考生数学为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个考生注定无法被录取。不过,他却幸运地碰上了当时在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任院长的闻一多。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看到了潜伏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才华,便破格录取他成为这所大学的首批学生。果然,这个青年没有辜负闻一多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誉满诗坛的臧克家。
1929年,经历过大革命血与火的臧克家,考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不久因病休学,回到家乡山东诸城。第二年,臧克家重返青岛,报考国立青岛大学,闻一多慧眼识才,让臧克家顺利踏入名师云集的国立青岛大学。臧克家起初考入的是梁实秋任主任的外文系,但“因为记忆力差,吃不消,想转中文系”,臧克家在《满怀悲愤苦吟诗》中回忆说:“主任是闻一多先生。我一进他的办公室,不少和我抱同样目的前去的同学,全被拒绝了,我有点胆怯的立在他身旁,当他听到我自报姓名时,他仰起脸向我注视了一眼,用高兴的声调把三个字送入我的耳中:‘你来吧!’从此,我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这一难得的机遇,确定了臧克家一生的道路,也使他与闻一多结下了不解之缘。
臧克家屡屡被闻一多破例提携,有其才华之故,但恐怕更多的是命运的眷顾和缘分的奇妙。在国立青岛大学,闻一多最青睐的是助教陈梦家和学生臧克家,并称闻门“二家”,但当时王林等左翼学生却对“二家”不以为然,以至于1984年中国海洋大学(时校名为山东海洋学院)决定在一多楼前竖立闻一多雕像并由臧克家撰写碑文时,遭到了王林等校友的上书反对。
在读大学的日子里,青岛的红瓦绿树并没有消散臧克家内心的痛楚和挣扎,他在碧海蓝天下看到的是侵略者的军舰“像一条链子,锁住了大海的咽喉”;听到的是城市贫民和工人愤怒的呼喊。压抑和愤懑常常交织在臧克家的心头,在被称为“无窗室”的青岛莱芜二路19号院小屋里,他日夜苦吟,每成一诗,墨痕未干,就带着一颗惴喘不安的心跑去向闻先生请教。闻一多总是拿起红锡包香烟,自己吸上一支,让他吸一支,两人一边吸着烟,喝着茶,一边谈诗,“室内充满了诗的空气”。臧克家后来在回忆那一段生活时说:“我跟闻先生读书学习,时间不长,也不过二年,但他给我的影响很大,印象极深。”“可以说,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臧克家在入大学之前发表的诗作从未走出过青岛本地的报刊,上大学后创作的数十首诗歌,都由闻一多推荐发表在了上海的《文学》《现代》《文艺月刊》《申报?自由谈》及北平的《水星》等报刊杂志上,闻一多有意要让初出茅庐的臧克家步入文化中心,被中国文坛看见。1932年闻一多推荐发表在《新月》上的《难民》是臧克家新诗创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成为他第一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作。
臧克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创作了不少好诗,他的诗既有一多先生讲究炼字炼句注重意境的特点,又独有浓浓的泥土气息,不刻意去营造形象,而是用朴实、凝炼的大众语言创造人人都能读懂却并非人人都能洞悉的生动形象。1933年,臧克家准备结集出版处女诗集《烙印》,因当时他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闻一多便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王统照是臧克家的诸城同乡,又受闻一多委托,于是王统照以笔名“鉴先”作为《烙印》的发行人,并出资二十元,闻一多亦出资二十元,并为其作序,在北平的卞之琳为其设计封面。诗集《烙印》出版后,很快被抢购一空,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对年轻的臧克家给予了充分肯定。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朱自清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臧克家的出现“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老舍在《臧克家的〈烙印〉》中赞扬臧克家诗作的豪气与刚硬:“他确是硬,硬得厉害。自然这个硬劲里藏着个人主义的一些石头子儿。……他的世界是个硬的,人也全是硬的……”闻一多更是赞美他的高徒:“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
在闻一多等人的影响和扶持下臧克家走上了新诗之路,连续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诗集。1934年,青岛的圣弥爱尔大教堂正在建设中,臧克家仰望教堂两个直刺青天的“尖尖楼”,联想到侵略者对中国人的奴役,便写了一首长诗《罪恶的黑手》。臧克家第二本诗集《罪恶的黑手》的出版,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也奠定了臧克家在中国现代诗坛不可动摇的地位。
臧克家一生铭记恩师的知遇之恩,每当谈到闻先生,他总是“脸色红润,眼睛潮润”,而闻一多对他的这个学生也是欣赏备至,1932年闻一多回清华大学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闻一多对臧克家的爱护几乎到了帮亲不帮理的地步。有资料显示,1931年度《国立青岛大学一览》之《学生姓名录》中对中国文学系二年级臧克家同学的记录是:“臧環望 男 山东诸城诸城南关义成号转臧家庄南凝翠轩”。臧環望是谁?继续查寻资料,发现臧環望是臧克家的族叔,他当时是以其族叔臧環望的文凭考入国立青岛大学,甚至在学校的档案里他也用的是“臧環望” 这个名字。国立青岛大学第一次学潮时,学校决定开除以假文凭考入的学生,臧克家并不在其中,这大概也与闻一多的保护有关。
臧克家对青岛一往情深。青岛解放以后,曾四次旧地重游。1956年,他首次回青岛,激动不已:“青岛啊!如同久别的故人,终于在解放后我们又喜相逢了!” 臧克家对母校更是痴情一片,他说:“我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恩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红火一般炽烈,海涛一般澎湃。”
臧克家的作品陶冶了几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诗学观念,滋养了几代中国诗人成长。他是诗坛的一个标志,他的存在,代表了一个时代。他走了,那个时代的一页也跟着翻过去了。
山东留存的14处名人故居,触摸齐鲁大地光耀千秋的人文脉动
有着悠久历史的齐鲁大地,在中华文明的发祥、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山东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名相文人辈出;山东人豪放仗义,“好汉”英雄群起。如古代的文圣孔丘、孟轲,兵圣孙膑、诸葛亮,医圣扁鹊,书圣王羲之、颜真卿,以及人文名流房玄龄、辛弃疾、张择端、李清照……,不胜枚举,他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光耀千秋。明清民国以来也是群雄逐鹿,人才辈出。以人文鼎盛称著齐鲁的家族性官宦名人就有毕自严、赵执信、王渔阳、杜受田、吴式芬、陈升祺等。北洋时期,出自山东的军阀、政客也有吴佩孚、孙传芳、靳云鹏、卢永祥以及潘复等等。国民政府时期以身殉国的抗战名将张自忠、赵登禹,中国人民永远缅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王尽美,人民公仆孔繁森、焦裕禄教育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山东也是一个人文荟萃的热土,走出了无数国人仰望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史学家和艺术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让我们从齐鲁大地留存的14处名人故居中,来帮助我们解读山东历史,感受山东人文吧。
NO1.闻一多故居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区鱼山路5号
描述:故居建于20世纪初,南欧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占地面积214平方米,建筑面积607平方米。1930年应聘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直到1932年夏住在此楼,故此楼又称“一多楼”。 闻一多(?1899-1946?),生于湖北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NO2.老舍故居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南新街58号
描述:1930 年,老舍应聘济南齐鲁大学任教,老舍夫妇在济南租住于此,院子不大,坐东向西,二门内的西、北、东三面有房,老舍夫妇住北房。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在济南住近四年,1934至1937年应聘山东大学期间曾在青岛3处住所借寓三年。
NO3.万里故居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州城镇桂井子街西卷棚路
描述:故居为清末民国时期典型的州城民居,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坐北朝南,分为西院、东院,大小房屋17间,万里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17个春秋。1937年10月东平县第一个县级中共党组织东平县工委成立,万里任书记,并在其家召开了县工委第一次会议。万里(1916——2015),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NO4.臧克家故居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
描述:故居为北方建筑风格的民居,分堂屋、厢房、门房、学堂等,故居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臧克家生活用品展现了这位世纪诗翁的生平事迹。臧克家(1905~2004),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NO5.季羡林故居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
描述:故居为典型鲁西北地区古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庄重素朴,占地560平方米,建筑178平方米,有北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季羡林(1911—2009),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NO6. 蒲松龄故居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描述: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故居在抗日战争中遭日军焚毁,1954年依原貌修复。为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蒲松龄(1640-1715),济南府淄川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NO7.王士祯故居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渔洋路
描述:故居原有住宅院落与园林两部分,南部住宅为四进院落,有长廊、花厅,古朴典雅,规模宏大;北部园林有假山,山上有亭。王士祯又名王渔阳(1634—1711),新城(今桓台县)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累官至刑部尚书。他在公务之余致力于诗文著述,康熙帝曾征其诗三百首定为《御览集》,其诗、文、词共数十种560多卷,被誉为一代诗宗。
NO8.杜受田故居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道南街
描述:故居主人是清朝帝师杜受田,也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旧居。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占地约25亩,内含28个小院,有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300余间。现仅存绣楼、客厅和部分堂屋、厢房。建筑风格简单、朴实,是典型明清鲁北建筑风格。杜受田(1787-1852),山东滨州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曾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称誉。
NO9.吴式芬故居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城海丰路27号
描述:故居是明清官宦府第古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现辟有纪念馆、宝砚堂、尚书第、陶嘉书屋、双虞壶斋、听雨轩等建筑。吴式芬(?1796-1856?),山东海丰(今无棣)人。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清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生平专攻训诂之学,长于音韵,精于考订,能书画,善鼓琴,爱作诗,封泥最早发现者和研究者。清代吴氏家族,以人文鼎盛称著齐鲁,有“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九世朝臣”之称,其文化底蕴、社会影响广泛,被视为清朝三百年历史的缩影。
NO10. 陈介祺故居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增福堂街
描述:故居仅存临街之万印楼和客厅、祠堂。“万印楼”以富藏古代印篆得名,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砖木结构,面阔5间,底层明间辟门,上层洞开圆窗。楼左有南北二厅,其布局采用左居右庙,前客后主礼制。陈介祺(1813~1884), 山东省潍坊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潜心于金石文物的收藏研究,晚年尤致力于印玺、古陶的搜集与整理。
NO11. 赵执信故居
地址:淄博市博山区城东村17号
描述:故居建于明末清初,为其曾祖父赵振业所创,原是三进院落,建房50余间,占地1362平方米的仕宦家园,现已全部辟为居民住宅。故居大门坐北朝南、悬山顶,前后均有斗拱,面阔3间,石基砖墙,木架结构,东西各有配房1间。赵执信 (1662~1744),淄博市博山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NO12.毕自严故居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
描述:故居占地近25亩,始建于明万历、天启、崇祯朝,后由其次子毕际友于清康熙中叶续建完成,以前照壁、狮子大门、二门、过厅、五层家眷楼、霞绮轩、石隐园大门为中轴线,附带东西俩跨院,前五进十三院居住,后为私家花园的明代风格建筑园林。毕自严(1569~1638年),明末大臣,王村镇西铺村人。1592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太仆寺卿、天津巡抚、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著有《石隐园诗文藏稿》、《抚津督饷抚留宪留计共疏草》、《度支奏议堂稿》等著述,均刻印流传于世。
NO13.张宗昌故居
地址:山东省莱州市沙河镇祝家村
描述:旧居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约12亩,大部分已经拆毁,现仅存沿街南屋4间、西厢房3间,整个建筑为青砖木石结构,暴垅灰瓦覆顶、硬山式,为胶东传统民居样式,圩子墙西北角残留炮楼基址遗迹。张宗昌(1881~1932),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沙河)人。奉系军阀头目之一,长期盘踞山东任山东军务督办、山东省省长、直鲁联军总司令。残酷镇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工,造成“青岛惨案”。
NO 14.青岛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老城区小渔山附近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
描述:青岛“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靠近海洋大学(原山东大学旧址)。历史上这里聚集了诸如著名作家、戏剧家洪深,文学大师沈从文,语言大师梁实秋,现代诗人闻一多,作家萧军、萧红,以及康有为、童第周、老舍、华岗、束星北……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此寓居。遗留的老楼房是青岛老城区城市风貌的典型代表,红瓦黄墙、高窗拱顶,错落有致地建在青山绿树之间。在这里不仅能充分领略欧陆风情的城市风貌,更因为一批掩映于红瓦绿树之中的青岛文化名人旧居,触摸到青岛城市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