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啦河村,是盘州市大山镇的一个普通小山村。
大山镇,镇如其名,是一个多山之地。嘎啦河村,就位于其中。村庄虽小,却是别致精巧。
转过街角,来到村里一户人家。家门口的小花园,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随处可见的农家小花园。
陆米芬
看不出来吧?这里原来就是猪粪塘,又脏又臭。
陆米芬是大山镇嘎啦河村村民,她口中的“猪粪塘”就是猪圈。如今,“猪粪塘”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假山池塘为扮、翠竹绿树相依,颇有几分园林景致的小花园。自家的瓦房,也换成了小二楼。
陆米芬家的变化,是盘州市这几年农村住房及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犹如小花园的陆米芬家。
住房,自古是民生大事。近年来,随着国家住房保障、环境整治各项优惠政策的陆续落地,盘州市农村住房条件、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盘州市的崇山峻岭间,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千万群众圆了自己的“安居梦”。
曾经漏风漏雨
如今安全舒适
院子宽敞明亮、屋内干净整洁——这是盘州市大山镇嘎啦河村村民陆菊花的家。
以前漏风又漏雨,一到冬天就特别冷。竹楼上时不时掉灰尘,一家人经常是灰头土脸的。
陆菊花告诉记者,自从被列入老旧房改造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旧房就改建好了。
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但是和之前有了天壤之别:地面硬化、屋顶吊顶、内墙粉刷,瓦片翻新、排水沟整齐。“干净又卫生,感谢政府!”陆菊花说。
严耀
大山镇镇长助理、城镇建设办公室负责人
老旧房整治,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开展这项工作,要先“攻心”,要把道理给村民说透说通,一旦老百姓“松口”,就得立马实施,以免“夜长梦多”。
在老旧房整治工作中,盘州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农村老旧房屋的墙体、门窗、屋面、室内地坪、室内功能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以投工投劳、互助等方式参与其中。
“自己家自己建,这样群众才有归属感,才会更加爱惜。”严耀说。
打造“四小园”
让家变得更温馨
走进鸡场坪镇白米寨村,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串户路干净平整,柴草杂物堆码整齐,房前院后干干净净,花儿开得艳,蔬菜绿油油……
猪圈变成小菜园 。
代兴龙 鸡场坪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工作人员
这个村子按照“四小园”的标准来规划,努力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农村。“四小园”即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农园,要让每户农家都能有花有草、有果有香,出院干净、进院温馨。
我家菜园是政府帮忙规划的。拆了原来的猪圈,院子一下就敞亮了。每天看着菜园里的花花草草,心情自然舒畅。
村民杨小阶
杨小阶正在家门口摆弄花草。
不搞“高大上”,着眼“小巧精”,盘州市以农村危房改造为抓手,以村庄风貌控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先行”的要求和“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原则,逐步打造出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地域特征、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传统风格的美丽宜居村庄。
走进现在的盘州乡村,移步换景、步步是景,到处都是温馨家园。
村容村貌好转
文明新风劲吹
八道河村打磨山组,位于盘州市旧营乡。
过去,“柴草乱摆、垃圾乱扔,粪土乱堆、畜禽乱跑”是打磨山组的真实写照,人畜混居、垃圾污水遍地的情况比比皆是。
随着农村住房保障工作的推进,改厨、改厕、改圈进入每家每户,厨卧分离、厕圈分离、人畜分离……村庄环境一点点变美,村民生活习惯也在一点点改变。
张良兴家的老宅经过整修变得温馨实用。
张良兴 村民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家里有客厅、有厨房、有厕所,出门就是水泥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家里有客厅、有厨房、有厕所,出门就是水泥路!
如今的打磨山组,蓝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葱茏的树林之中,房前屋后整洁干净、花团锦簇,宛如来到了“桃花源”。环境好了,人的心情自然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和睦,大山深处处处洋溢文明新风。
李攀
盘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住房安全保障工作专班成立以来,盘州市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出台《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和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方案》,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老旧房整治和人居环境整治“三改三化”等重点工作,有力推动脱贫攻坚。
截至目前,盘州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8839户、老旧房整治19334户。群山深处的广厦万千,正在让古老的乡村焕发崭新容颜。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迪 张兰 实习生 张胜蓝 报道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热线:0858-8261670
总监制:彭绍良
总值班:任舟影 值班编委:宋建英
值班主任:胡艳 责任编辑:罗林
今日凉都 凉都快报 六盘水日报微博
公益广告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