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胡琴匠人的坚守
试音
专心制琴
组装琴架
锉削琴轴
裁剪蟒皮
装配音窗
检测琴杆
文/记者贺佳丽图/记者吴燕军
中国有句古话叫“慢工出细活”,“手作”一词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简约、质朴、充满有机能量的感觉。手作是一种最真诚的情怀,专注于每个细节,手作之物的温度迥异于冰冷的工业化,就像安心享用的一份午餐,值得回味与细品。它耗费时间、人力,凝聚了制作者的创意和灵感,独一无二,所以愈发显得珍贵。
在这个快速工业化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着手作;他们,背负着信念踽踽独行;他们,被叫做匠人。他们以一心,尽一事,毕一生。本报推出“潜江匠人”系列报道,向读者推介潜江民间的手作匠人,静心去感受手作的温度和情怀。本期朋友圈,我们走近胡琴制作艺人刘家穗。
一场精彩绝伦的民乐演奏,离不开音色精准的乐器,而一把得心应手的胡琴,离不开匠心独运的制琴师。在潜江,有这样一位胡琴制作老师傅,名叫刘家穗,他无师自通、刻苦钻研制琴技艺,近17年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胡琴。因为胡琴做得好,经过口口相传,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慕名上门购买。
4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刘家穗位于园林城区横堤路海棉小区的家中,一楼的架空层便是制琴工作室。走进工作室,二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老式的木柜里挂着数十把做工精致的胡琴,案台上放满了胡琴的半成品和凿子、起子、量尺和各式锉刀等工具,灯光不是很亮,小小的窗户透着光,平时刘家穗就坐在这里制琴。为了制作胡琴,刘家穗还专门添置钻床、电刨、砂轮机等设备,房间里还堆放着制作胡琴的套料、木头、琴筒、琴皮等器材,空间不大,但各种工具一应俱全,打造成了一个专业的制琴工作室。
幼年结下制琴缘
与祖国同岁的刘家穗,今年已有70岁高龄。做胡琴的手艺,不是祖传的,他也是半路出家。刘家穗9岁时在兄长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胡琴,一下子对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摸到门道的刘家穗不仅能自拉自唱,还渐渐学着用简易的材料制作胡琴。刘家穗参加工作后,二胡就一直被搁置。重新与胡琴结缘,是在刘家穗53岁那年。刘家穗除了工作还经常帮人修理乐器,但他渐渐发现,市场上的一些胡琴并不是真材实料,而且损坏后要去外地修理十分不便。于是,刘家穗决定自己制作胡琴,尽自己的能力为潜江的音乐爱好者提供帮助和服务。
“想做一把精品胡琴,必须把材料选好。”刘家穗介绍,“一把胡琴包括琴头、琴杆、琴轴、琴筒、琴皮、琴托、琴弓、琴马、琴弦等,成品的好坏跟木料的质量关系很大。”在刘家穗看来,紫檀木、红木是制作胡琴的极佳原材料,但印度小叶紫檀和明清旧料老红木更是上上之品。“用印度小叶紫檀和明清旧料老红木做的琴,不仅外形精美、音色优美,而且算得上是一件收藏品。一般的二胡只要几百元一把,用这样的高端材料做一把琴价值从几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他一边说一边从木柜中拿出一把二胡,琴筒上刻着“刘家穗制”的字样。“一把胡琴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颇费功夫,前前后后足有上百道工序,耗时一个多月的周期才能完成。这把琴的音色就特别好,价值3万多元。”由于是手工打造,每做一把好胡琴,他都会在琴筒刻上自己的名字。
要使胡琴拉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不仅注重材料,制作过程更像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说到制作工序,刘家穗说,做一把好琴,好的木材和做工缺一不可。比如琴筒拼合要严密,琴杆要做到光滑笔直,琴筒要根据琴杆来搭配。光是一个琴筒就由6-8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木板相互拼接而成,经过刨料、锉形、胶合、打磨、刻线、钻孔、抛光、装配、上蜡等多道工序,最终成形。琴杆木材选好后,按尺寸锯出毛坯,琴杆的顶端要用胶水拼上琴头装饰的木头或骨片,胶水干后再进行雕刻、锉削。蒙皮是胡琴制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是一道十分精细的工作,要做到薄厚均匀,蒙皮不能松也不能太紧,皮蒙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二胡的音质,中高档胡琴选用蟒皮。最后再装上琴弦、千斤、琴弓等,一把胡琴就完成了。“这样做出来的胡琴,发音厚实、柔美,近似人声。”刘家穗随手拿起挂在木架上的二胡即兴拉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潜心制琴研精品
没有绝对完美的音色,只有更用心的匠人。胡琴会做了,可刘家穗还是会常跑去其他地方取经学艺,力求提高胡琴制作技艺。同时,为了做出质地更好的胡琴,从粗坯制作到精细加工,刘家穗都亲自把关,收藏不同的制作材料。
在和全国各地胡琴大师的交流学习中,刘家穗的制作手艺变得越来越好。通过潜心研究,刘家穗手工制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二胡、京胡、板胡、高胡、中胡、二泉胡等20多种不同档次和样式的胡琴制作成了他的“拿手活”。经过多次琢磨、试验,还得在用材和造型上进行创新,让胡琴在音质和外观上更加完美。“做胡琴的人得想着用胡琴的人,将心比心。”刘家穗告诉记者,一把好的胡琴制成后,声音是否通透、圆润、洪亮,演奏是否灵敏、顺畅,这些都是衡量胡琴好坏的标准。因此,制琴不仅需要考虑美观工艺,更多的时候还要考虑演奏者演奏起来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刘家穗潜心制作胡琴已有近17载。因为精益求精,毫不含糊,刘家穗的胡琴做工精致、质好耐用,音色浑厚圆润,每把琴都有灵性,独一无二。一时间,刘家穗“人好琴好”的名声,在潜江的胡琴爱好者中传开了。有人找他修琴,有人找他买琴,有人请他制琴。退休后,他免费为乐器爱好者修理乐器近千把,一些乐器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也常常慕名前来讨教或者购买,制作的乐器不仅在本地及周边县市俏销,还远销上海、北京、云南、湖南等地。
传统技艺盼传人
胡琴制作技艺被列入潜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目前我市仅存的手工制作胡琴师,刘家穗对无人继承手艺的现状既忧虑又无奈,现在市面上的胡琴大多都产自工厂,是机器生产的。谈到传承问题,刘家穗说,现在年轻人不愿学,由于胡琴的手工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对艺人的手上功夫要求极高,需要精通木工、钳工、雕工及音乐、美术等多项技能。在很多人看来,制作工序枯燥乏味,收入也不一定可观,所以至今都没招到学徒。但刘家穗坦言,“做胡琴不是为了赚钱,除了热爱,为潜江及周边地区的广大乐器爱好者服务,更是对音乐艺术的尊重和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
“一弓挥引清风动情感,两弦发激白云和雅音。”刘家穗的制琴工作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看到这些自己亲手制作的胡琴,刘家穗说,他对这门手艺的坚持,为的是制作出一把好的胡琴时的那份快乐。一把既无狼音、又无杂音、和谐统一、甜美动人的如意二胡,不仅是每个演奏家的追求与挚爱,也是广大二胡爱好者的梦想和期待。特别是流淌在两缕琴弦中超凡脱俗的天籁之音,如琼浆玉液沁人肺腑,令人陶醉。十几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和发展,刘家穗始终坚守着手工制琴的传统,他把大量空闲时间综合利用了起来,让自己的爱好与日常生活相得益彰,这样不但老有所为,还老有所乐。他希望能把制琴手艺传承下去,因为,他坚信用心制作的不仅是一把琴,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