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铝合金门窗图片

文章目录:

1、走进非洲 佛山制造的另类突围故事2、寻梦非洲 佛山制造的另类突围故事3、25届东非( 肯尼亚) 国际建筑建材

走进非洲 佛山制造的另类突围故事

陈帆在乌干达开的轮胎工厂。吴欣宁 摄

科达和森大在坦桑尼亚开的合资陶瓷厂。林东云 摄

在东非的考察行程刚过半,广东永利坚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霍志华就把企业的海外事务负责人从佛山叫到卢旺达,同步进行考察。他怕“再慢就来不及了”。

今年7月,霍志华参加了由佛山市工商联牵头组建的一个经贸交流团,去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这三个东非国家考察交流。他发现在这片遥远的大陆上,大批来自中国的创业者、大企业、风投机构开荒已久、耕耘多年。

回到佛山的两天后是周六,刚倒好时差的他召集外贸部同事开了个非洲市场开发会议,决定一周内在肯尼亚下订单,囤适合当地的铝合金门窗材料现货销售,今年销售目标150吨。“当销售超过1000吨时,就在当地建厂生产。”

非洲是中国海外投资最热门目的地之一。这里拥有全世界最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第二庞大的人口规模。很多企业来到这片蓝海市场提前布局,期望在等待它成熟的过程中分一杯成长红利的羹。

从2000年至今,中非贸易总额累计超2万亿美元,中国始终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是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在佛山,对非出口额和投资额均连续三年正增长。2022年佛山企业对非投资增长了167%。

拓展非洲市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时至今日,这片市场还能为佛山制造带来什么?最适合这块大陆的生存策略又是什么?

●吴欣宁 蓝志凌 林洛峰 李周秦

非典型创业故事

陈帆没有想到,非洲会成为他成功创业的起点。

2004年第一次到乌干达时,陈帆刚在国内结束一次不太成功的医药行业创业。带着在佛山工作几年攒下的积蓄,他和朋友坐飞机辗转数十个小时落地。拉着一整箱摩托车配件样品,走在满是泥泞、破旧不堪的土路上,穿梭于原始混乱、极不规范的市场,他们在乌干达这个陌生的国度寻找商机。

19年后,陈帆的轮胎厂已经开进乌干达、尼日利亚,生产的轮胎占据乌干达90%、东非60%的市场份额。这种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符合人们对于拓荒新大陆的想象。而其抓准的,则是一种产业时差。

陈帆初到非洲的2004年,是国内摩托车产业日渐式微的一个节点,却是作为重要经营手段的非洲摩托车市场如日中天的开端。当年他带到乌干达的一箱摩托车配件产品,不到10天就卖了一半。

高度短缺的市场更是让产品“有市无价”。陈帆将卖出的产品名称与价格一一记下,和国内一对比后让他大为意外:国内卖1元的东西,非洲要卖3—4元。那半箱摩托车配件产品卖掉的钱,已经让他把本钱赚回来了。

乌干达的经商初体验,不仅让陈帆决定把所有身家都投入非洲创业,还替他选好了具体的赛道——摩托车轮胎贸易。

当陈帆在乌干达马路上颠簸时,他发现非洲摩托车几乎“无所不能”。作为经营与赚钱工具,它们需要两班倒地行驶,一天跑200—300公里,身上载着四五人甚至1吨货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乌干达大街上几乎没有一条好路。飞驰的摩托车经常一会刹车一会加速,轮胎消耗极大。这也就意味着,其中蕴含的市场极大。

之后的一切变得顺理成章。陈帆在乌干达以自然人身份注册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并逐渐把品类集中在了高度稀缺又市场容量巨大的摩托车轮胎上。到后来,乌干达市场上50%的摩托车轮胎交易都掌握在他手上。

当交易量到达一个临界点,陈帆意识到,该在非洲建厂了。“随着非洲货源越来越丰富,对贸易的政策支持不如制造业了。乌干达对制造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大部分免税,我的工厂能消化自己的订单,很安全。从贸到工,完全是顺势而为。”陈帆说。

这两年,最让陈帆忙碌的事是新厂的扩建。他的摩托车轮胎王国已经延伸到了加纳、尼日利亚,并计划继续向东非扩张。扩张背后有一种迫切:东非摩托车市场保有量500万台,加上汽油价涨后更多非洲人从开汽车转向开摩托车,“只要政府不打压,这个市场大有可为。”

在中非经贸往来越来越急切的大幕下,来非洲找机会者众多。如果说谁与这片大陆适配度最高,那答案很可能是像陈帆这样不甘平庸、雄心勃勃的个体创业者。他们坚强、坚韧,在远离摩天大楼和空调办公室的原始大陆上,进行着大胆而全新的创业。

比陈帆远走乌干达还要早,20世纪90年代末,河北人张志刚踏入了坦桑尼亚这个国度。他的创业充满了最典型的吃苦情节:一天只吃一顿饭,白天拿着计算机讨价还价,夜里点着蜡烛埋头干活。他的致富同样依靠着熟悉的路径:从箱包贸易起家,赚到第一桶金后顺势开工厂、造产品,及至建起天唐工业园,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桥头堡。如今,他的头衔是“乌干达工业投资之父”。

几乎与张志刚同时,浙江人季永灵来到乌干达“开垦处女地”。他从贸易做到制造,在乌干达开建了第一家鞋类生产基地,创立兰迪鞋业,并打入周边多个非洲国家市场。在东非,几乎每人脚上都有一双兰迪鞋。如今,季永灵被称为“东非鞋王”。

无数个“陈帆”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与自主偶然的选择下踏入命运牌局,崭露头角、赚取利益,悄然而又深刻地改变着非洲这片新大陆。

“大而薄”的市场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像陈帆那样,在非洲找到一个像摩托车轮胎这样可供深挖的“窄而厚”的市场。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怀着期待投资非洲后却发现,等待他们的往往是个“大而薄”的市场:人口多、需求大,但购买力低、市场很快就饱和。

“我们的库存已经爆仓了。”科达坦桑尼亚陶瓷厂负责人李白(化名)坦言。2015年,佛山“陶机大王”科达制造与国内最早进入非洲的国际贸易商之一——森大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决定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三地合资兴建陶瓷厂。科达的设备与陶瓷生产经验,叠加森大在非洲积累的市场渠道资源,让陶瓷厂很快成为非洲最大的建陶供应商之一。

但是在非洲这样一个新兴的大市场,科达与森大的陶瓷厂却很快遇到了国内企业最熟悉的烦恼——产能过剩。

在坦桑尼亚,这家合资厂一路过关斩将,已经登上了当地陶瓷市场的金字塔顶端。李白分享了一组数据:科达森大陶瓷厂日产量5万平方米,排名坦桑第二;产能第一的是旺康陶瓷厂,由佛山企业博达集团和另一家企业旺康集团合建,日产陶瓷9万平方米。“但就是这两家陶瓷厂,几乎把坦桑全部陶瓷市场覆盖完毕,双方产能还有过剩。”

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市中心的家居卖场,还是广袤农村的村口小店,“Twyford”和“Goodwill”一黄一红的招牌频繁闪现,让人无法忽略。这两个牌子正是科达森大与旺康陶瓷在非洲的品牌。在东非,两个陶瓷品牌几乎渗透到任何可以进入的市场渠道。

“但市场还是接近饱和,因为有效需求不多。”李白说。初入非洲时,他走街串巷地做过入户调查,发现坦桑虽有6000万人口,但城市化率还不到20%。绝大多数农村里,一个家庭的收入可能就几百元,还在考虑吃饱穿暖,没到盖房买瓷砖的阶段。“非洲是一个蓝海,但蓝海市场也不好做。”

扩展业务领域,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成了两个东非陶瓷“巨头”的共同选择。不管是科达森大,还是旺康博达,在靠瓷砖产品登顶市场后,他们的势力范围都进一步延伸到了玻璃、洁具等相关产业中。

办法不止一个。除了品类的扩展,还有空间的扩张。

和很多主要辐射非洲大陆市场的中国投资者不同,谷景勇立足在非洲,瞄准的却是世界。

谷景勇的服装厂C&D开在基加利自由贸易区——卢旺达最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之一。这里马路宽广、视野开阔,崭新的厂房整齐划一,和国内很多用心规划的园区无二。7月是卢旺达的旱季,最高气温26摄氏度,几乎不用开空调。但C&D工厂内,数百台缝纫机急促的运作声,让这里充满了“火热”的意味。

“订单太多了,每天都在赶,星期天都开工。”谷景勇有着不算烦恼的“烦恼”。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而谷景勇则将这种出口能力搬到了非洲。他在非洲的4家工厂雇用了5000多名当地工人,一年生产250万—300万件衣服,90%出口到欧美地区。

在非洲做出口生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谷景勇算过账,这里工人工资一个月500元,人工成本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原料进口和成衣出口欧洲都免税。“做全球生意,非洲值得深耕。”

掘金非洲的红利

6—7月是坦桑尼亚一年中最凉爽的时间。每年这个时候,正是东非最大贸易展会——达累斯萨拉姆国际贸易展览会开展时间。

色彩鲜艳的独立展位与展馆凑在一个露天的园区,四处弥漫着音乐,让这个展会更像一个音乐节与市集。与国内展会相比,这里的展品也更加五花八门:伊朗商人琳琅满目的珠宝摊正对着土耳其人的假发展位;本田摩托车和二手戴尔电脑前都挤满了询问的客商。

其中,竖着大红立面广告牌的中国馆是为数不多的国别展馆。广告牌上印着一句中英文标语:中国市场采购进入非洲,中国产品进入非洲。今年,这里被来自山东的一个经贸团包场。工业材料、家电、电子产品等各种山东制造云集在遥远的非洲大陆的一个展馆中。据一位山东参展商介绍,政府十分支持企业海外参展,其展位费的一半都由政府补贴。

达累斯萨拉姆国际展会的盛况,折射的是这些年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火热,与中非经贸交流的密切。

从2000年至今,中国从非洲进口1.42万亿美元,向非洲出口1.58万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已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

在坦桑尼亚展会上遇到的多数非洲客商与工作人员,都能自如说上一句中文“你好”。对来自中国的经贸团与投资客,非洲的政府官员更是表现出颇高的热情。

一个月前与乌干达贸工合作部的一次交流,让邓锦明印象深刻。当天,在佛山做女性卫生用品制造的他跟随佛山经贸团,拜访乌干达贸工合作部部长大卫·巴哈蒂。这次交流的七成时间,巴哈蒂都在事无巨细地介绍乌干达的各种优惠政策,并多次强调“欢迎佛山企业投资乌干达”。交流结束后1小时,这位部长发了一条推特,再次提出“期待来自中国的投资”。

两天后,邓锦明又拜访了卢旺达私营企业联合会的首席运营官,对方的表达更加直接:之前中国企业会通过迪拜来让产品进入卢旺达,未来“希望你们不用通过迪拜而是直接投资卢旺达,我们随时为你们服务”。

这些热忱的根源,是中国企业掘金非洲带来的多重红利:就业、外汇和工业化的开端。

非洲国家的失业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且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在非洲大陆上那些77.4%有幸就业的人拥有的是“脆弱工作”——没有正式的工作安排且可能缺乏体面的工作条件和保障。但这一切正在被来此投资经商的中国人所打破。

26岁的Doryn笑起来十分灿烂。她来自乌干达,在当地一家佛山人开的工程公司当财务已经3年。她的月工资接近1000元,这是她的上一份工作——在商店当收银员的几倍。这样一份薪水在乌干达完全可以跻身高收入行列。

Doryn效力的这家工程公司和绝大多数投资非洲的中国公司一样,严格贯彻着本土化策略,90%的员工来自非洲当地。和她一样被雇佣的非洲员工还有5000人,他们中的一线工人月工资500—600元,财务、人力等行政人员的月工资则可达到1000元,均高于当地平均工资。而他们的很多同龄朋友还在家务农,或是和Doryn以前一样打着零工。

和工作机会一起来的,还有工业化的经验和民族工业自尊心的觉醒。

为了快速实现质量达标的规模化生产,Doryn的佛山老板将其在国内的产线复制到了乌干达工厂,并让一大批此前从未接触过流水线的非洲工人学会了焊接、抛光等基本生产技术。科达、旺康陶瓷厂则一步步将自动化设备引入非洲工厂,虽然目前只是最基础阶段,但操作着机械臂的非洲工人已经出现在了工厂。

而谷景勇则在出口生意创汇之外,开始为卢旺达政府部门供应西服。这个生意势头很好,因为他发现非洲人自尊心很强,不想被人看低,“以前他们西服是进口的,质量不好。他们希望穿‘made in Rwanda’的优质西装彰显自己的民族形象。我们为他达成了这个目标。”

■走进东非三国

坦桑尼亚

中国建材业登陆东非的“桥头堡”

地处非洲东部、赤道以南,东濒印度洋的坦桑尼亚,近年来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密。过去五年,中国对坦桑尼亚出口规模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出口产品涵盖机电、机械、车辆及零配件、塑料制品、钢铁产品、服装、鞋、家具等,主要满足坦桑尼亚工业化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投资方面,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对坦桑尼亚投资的最大来源国,投资主体有佛山企业博达集团,以及华新水泥、北新建材、河南地矿等各地企业,以民营资本为主,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贸易、制造、采矿行业。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的水泥厂、陶瓷厂、玻璃厂等项目,填补了坦桑尼亚乃至东非多国市场空白,产品物美价优、供不应求。

坦桑尼亚是非洲国家少有的内政稳定的国家之一。该国现任总统哈桑自2021年初就任以来,把吸引外国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但受限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坦桑尼亚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不高,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扰。

税收优惠方面,坦桑尼亚已签署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AfCFTA)。同时,坦桑尼亚履行东非共同体关税同盟缔约国职责,对各缔约国免除关税,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坦桑尼亚还与美国、欧盟等达成了开放市场的有关协定,在坦桑尼亚投资生产的产品可以免关税、快捷地出口到美国、欧盟。

乌干达

“非洲明珠”崛起工业新园区

广袤东非高原上,尼罗河发源于高原西部山地,众多湖泊像串珠一样分布,构成著名的东非大湖带。乌干达就处于东非的中心区域,气候常年舒适温润、四季如春,被誉为“非洲明珠”。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乌干达兴建了多个工业园,为当地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成为乌干达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乌干达是中国对非洲投资第四大目的地、第三大贸易伙伴。随着中乌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在乌干达投资发展,由中国企业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工业园区已成为中乌合作的新亮点。辽沈工业园、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广州东送—苏库卢工业园、中国(广东)—乌干达国际产能合作工业园……一个个崛起的工业新园区犹如星星点点缀衬着这颗“非洲明珠”。

“乌干达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农业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工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乌干达粤商会执行会长刘汉林说,乌干达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中乌合作兴建工业园可以带来深层次变革,是乌干达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据介绍,乌干达正致力于推进“2040年远景规划”,将大力发展工业园区视为推动制造业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关键举措,计划在未来5年内兴建22个工业园,在2040年实现从低收入农业国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目标。

卢旺达

借鉴中国发展模式的非洲“小瑞士”

位于非洲中东部,卢旺达与人们印象中的非洲国家不同,境内绿植覆盖率极高,也因此被称为非洲“小瑞士”。卢旺达曾在1994年的时候发生过动乱,导致当地工业发展迅速衰退,人口暴跌。但几十年过去,在积极探索国家模式后,卢旺达已经成为非洲内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0年,卡加梅被推举为卢旺达总统,他学习借鉴了很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而中国也积极向卢旺达提供各方面的支援。从2002年开始,卢旺达经济年均增长超过8%,已经持续保持1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卢旺达经济发展奇迹。

目前,中国是卢旺达第一大工程承包方、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地之一,中国政府给予卢旺达绝大部分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中国企业在卢旺达主要投资项目有服装、家具、无线电视、网络服务等,阿里巴巴在卢旺达设有电商平台。

不过人类发展报告表明,卢旺达人口增长快、人口密度太大,陷入了人多地少的局面,此外交通物流运输成本过高、能源严重不足等都直接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然而,卢旺达政府正积极解决基础设施和电力问题,目前卢旺达也是东非地区营商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

寻梦非洲 佛山制造的另类突围故事

中国人陈帆在乌干达开的轮胎工厂。南方日报记者 吴欣宁 摄

科达(坦桑尼亚)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线。林东云 摄

在东非的考察行程刚过半,广东永利坚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霍志华就把企业的海外事务负责人从佛山叫到卢旺达,同步进行考察。他怕“再慢就来不及了”。

今年7月,霍志华参加了由佛山市工商联牵头组建的一个经贸交流团,去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这三个东非国家考察交流。他发现在这片遥远的大陆上,大批来自中国的创业者、大企业、风投机构开荒已久、耕耘多年。

回到佛山的两天后是周六,刚倒好时差的他召集外贸部同事开了个非洲市场开发会议,决定一周内在肯尼亚下订单,囤适合当地的铝合金门窗材料现货销售,今年销售目标150吨。“当销售超过1000吨时,就在当地建厂生产。”

非洲是中国海外投资最热目的地之一。这里拥有全世界最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第二庞大的人口规模。很多企业来到这片蓝海市场提前布局,期望在等待它成熟的过程中分一杯成长红利的羹。

从2000年至今,中非贸易总额累计超2万亿美元,中国始终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是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在佛山,对非出口额和投资额均连续三年正增长。2022年佛山企业对非投资增长了167%。

拓展非洲市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时至今日,这片市场还能为佛山制造带来什么?最适合这块大陆的生存策略又是什么?

●撰文:吴欣宁 蓝志凌 林洛峰 李周秦

非典型创业故事

陈帆没有想到,非洲会成为他成功创业的起点。

2004年第一次到乌干达时,陈帆刚在国内结束一次不太成功的医药行业创业。带着在佛山工作几年攒下的积蓄,他和朋友坐飞机辗转数十个小时落地。拉着一整箱摩托车配件样品,走在满是泥泞、破旧不堪的土路上,穿梭于原始混乱、极不规范的市场,他们在乌干达这个陌生的国度寻找商机。

19年后,陈帆的轮胎厂已经开进乌干达、尼日利亚,生产的轮胎占据乌干达90%、东非60%的市场份额。这种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符合人们对于拓荒新大陆的想象。而其抓准的,则是一种产业时差。

陈帆初到非洲的2004年,是国内摩托车产业日渐式微的一个节点,却是作为重要经营手段的非洲摩托车市场如日中天的开端。当年他带到乌干达的一箱摩托车配件产品,不到10天就卖了一半。

高度短缺的市场更是让产品“有市无价”。陈帆将卖出的产品名称与价格一一记下,和国内一对比后让他大为意外:国内卖1元的东西,非洲要卖3—4元。那半箱汽配产品卖掉的钱,已经让他把本钱赚回来了。

乌干达的经商初体验,不仅让陈帆决定把所有身家都投入非洲创业,还替他选好了具体的赛道——摩托车轮胎贸易。

当陈帆在乌干达马路上颠簸时,他发现非洲摩托车几乎“无所不能”。作为经营与赚钱工具,它们需要两班倒地行驶,一天跑200—300公里,身上载着四五人甚至1吨货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乌干达大街上几乎没有一条好路。飞驰的摩托车经常一会刹车一会加速,轮胎消耗极大。这也就意味着,其中蕴含的市场极大。

之后的一切变得顺理成章。陈帆在乌干达以自然人身份注册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并逐渐把品类集中在了高度稀缺又市场容量巨大的摩托车轮胎上。到后来,乌干达市场上50%的摩托车轮胎交易都掌握在他手上。

当交易量到达一个临界点,陈帆意识到,该在非洲建厂了。“随着非洲货源越来越丰富,对贸易的政策支持不如制造业了。乌干达对制造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大部分免税,我的工厂能消化自己的订单,很安全。从贸到工,完全是顺势而为。”陈帆说。

这两年,最让陈帆忙碌的事是新厂的扩建。他的摩托车轮胎王国已经延伸到了加纳、尼日利亚,并计划继续向东非扩。扩张背后有一种迫切:东非摩托车市场保有量500万台,加上汽油价涨后更多非洲人从开汽车转向摩托车,“只要政府不打压,这个市场大有可为。”

在中非经贸往来愈演愈烈的大幕下,来非洲找机会者众多。如果说谁与这片大陆适配度最高,那答案很可能是像陈帆这样不甘平庸、野心勃勃的个体创业者。他们坚强、坚韧,在远离摩天大楼和空调办公室外的原始大陆上,进行着大胆而全新的创业。

比陈帆远走乌干达还要早,20世纪90年代末,河北人张志刚踏入了坦桑尼亚这个国度。他的创业充满了最典型的吃苦情节:一天只吃一顿饭,白天拿着计算机讨价还价,夜里点着蜡烛埋头干活。他的致富同样依靠着熟悉的路径:从箱包贸易起家,赚到第一桶金后顺势开工厂、造产品,及至建起天唐工业园,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桥头堡。如今,他的头衔是“乌干达工业投资之父”。

几乎与张志刚同时,浙江人季永灵来到乌干达“开垦处女地”。他从贸易做到制造,在乌干达开建了第一家鞋类生产基地,创立兰迪鞋业,并打入周边多个非洲国家市场。在东非,几乎每人脚上都有一双兰迪鞋。如今,季永灵被称为“东非鞋王”。

无数个“陈帆”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与自主偶然的选择下踏入命运牌局,崭露头角、赚取利益,悄然而又深刻地改变着非洲这片新大陆。

“大而薄”的市场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像陈帆那样,在非洲找到一个像摩托车轮胎这样可供深挖的“窄而厚”的市场。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怀着期待投资非洲后却发现,等待他们的往往是个“大而薄”的市场:人口多、需求大,但购买力低、市场很快就饱和。

“我们的库存已经爆仓了。”科达坦桑尼亚陶瓷厂负责人李白(化名)坦言。2015年,佛山“陶机大王”科达制造与国内最早进入非洲的国际贸易商之一——森大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决定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三地合资兴建陶瓷厂。科达的设备与陶瓷生产经验,叠加森大在非洲积累的市场渠道资源,让陶瓷厂很快成为非洲最大的建陶供应商之一。

但是在非洲这样一个新兴的大市场,科达与森大的陶瓷厂却很快遇到了国内企业最熟悉的烦恼——产能过剩。

在坦桑尼亚,这家合资厂一路过关斩将,已经登上了当地陶瓷市场的金字塔顶端。李白分享了一组数据:科达森大陶瓷厂日产量5万平方米,排名坦桑第二;产能第一的是旺康陶瓷厂,由佛山企业博达集团和另一家企业旺康集团合建,日产陶瓷9万平方米。“但就这两家陶瓷厂,几乎把坦桑全部陶瓷市场覆盖完毕,双方产能还有过剩。”

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市中心的家居卖场,还是广袤大农村的村口小店,“Twyford”和“Goodwill”一黄一红的招牌频繁闪现,让人无法忽略。这两个牌子正是科达森大与旺康陶瓷在非洲的品牌。在东非,两个陶瓷品牌几乎渗透在了任何可以进入的市场渠道。

“但市场还是接近饱和,因为有效需求不多。”李白说。初入非洲时,他走街串巷地做过入户调查,发现坦桑虽有6000万人口,但城市化率还不到20%。绝大多数农村里,一个家庭的收入可能就几百元,还在考虑吃穿温饱,没到盖房买瓷砖的阶段。“非洲是一个蓝海,但蓝海市场也不好做。”

扩展业务领域,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成了两个东非陶瓷“巨头”的共同选择。不管是科达森大,还是旺康博达,在靠瓷砖产品登顶市场后,他们的势力范围都进一步延伸到了玻璃、洁具等相关产业中。

办法不止一个。除了品类的扩展,还有空间的扩张。

和很多主要辐射非洲大陆市场的中国投资者不同,谷景勇立足在非洲,瞄准的却是世界。

谷景勇的服装厂C&D开在基加利自由贸易区,卢旺达最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之一。这里马路宽广、视野开阔,崭新的厂房整齐划一,和国内很多用心规划的园区无二。7月是卢旺达的旱季,最高气温26摄氏度,几乎不用开空调。但C&D工厂内,数百台缝纫机急促的裁剪声,让这里充满了“火热”的意味。

“订单太多了,每天都在赶,星期天都开工。”谷景勇有着不算烦恼的“烦恼”。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而谷景勇则将这种出口能力搬到了非洲。他在非洲的4家工厂雇佣了5000多个当地工人,一年生产250万—300万件衣服,90%出口到欧美地区。

在非洲做出口生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谷景勇算过账,这里工人工资一个月500元,人工成本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原料进口和成衣出口欧洲都免税。“做全球生意,非洲值得深耕。”

就业,高薪,非洲制造

6—7月是坦桑尼亚一年中最凉爽的时间。每年这个时候,正是东非最大贸易展会——达累斯萨拉姆国际贸易展览会开展时间。

色彩鲜艳的独立展位与展馆凑在一个露天的园区,四处弥漫着音乐,让这个展会更像一个音乐节与市集。与国内展会相比,这里的展品也更加五花八门:伊朗商人琳琅满目的珠宝摊正对着土耳其人的假发展位;本田摩托车和二手戴尔电脑前都挤满了询问的客商。

其中,竖着大红立面广告牌的中国馆是为数不多的国别展馆。广告牌上印着一句中英文标语:中国市场采购进入非洲,中国产品进入非洲。今年,这里被来自山东的一个经贸团包场。工业材料、家电、电子产品等各种山东制造云集在遥远的非洲大陆的一个展馆中。据一位山东参展商介绍,政府十分支持企业海外参展,其展位费的一半都由政府补贴。

达累斯萨拉姆国际展会的盛况,折射的是这些年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火热,与中非经贸交流的密切。

从2000年至今,中国从非洲进口1.42万亿美元,向非洲出口1.58万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已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

在坦桑尼亚展会上遇到的多数非洲客商与工作人员,都能自如说上一句中文“你好”。对来自中国的经贸团与投资客,非洲的政府官员更是表现出颇高的热情。

一个月前与乌干达贸工合作部的一次交流,让邓锦明印象深刻。当天,在佛山做女性卫生用品制造的他跟随佛山经贸团,拜访乌干达贸工合作部部长大卫·巴哈蒂。这次交流的七成时间,巴哈蒂都在事无巨细地介绍乌干达的各种优惠政策,并多次强调“欢迎佛山企业投资乌干达”。交流结束后1小时,这位部长发了一条推特,再次提出“期待来自中国的投资”。

两天后,邓锦明又拜访了卢旺达私营企业联合会的首席运营官,对方的表达更加直接:之前中国企业会通过迪拜来让产品进入卢旺达,未来“希望你们不用通过迪拜而是直接投资卢旺达,我们随时为你们服务”。

这些热忱的根源,是中国企业掘金非洲带来的多重红利:就业、外汇和工业化的开端。

非洲国家的失业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且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在非洲大陆上那些77.4%有幸就业的人拥有的是“脆弱工作”——没有正式的工作安排且可能缺乏体面的工作条件和保障。但这一切正在被来此投资经商的中国人所打破。

26岁的Doryn笑起来十分灿烂。她来自乌干达,在当地一家佛山人开的工程公司当财务已经3年。她的月工资接近1000元,这是她的上一份工作——在商店当收银员的几倍。这样一份薪水在乌干达完全可以跻身高收入行列。

Doryn效力的这家工程公司和绝大多数投资非洲的中国公司一样,严格贯彻着本土化策略,90%的员工来自非洲当地。和她一样被雇佣的非洲员工还有5000人,他们中的一线工人月工资500—600元,财务、人力等行政人员的月工资则可达到1000元,均高于当地平均工资。而他们的很多同龄朋友还在家务农,或是和Doryn以前一样打着零工。

和工作机会一起来的,还有工业化的经验和民族工业自尊心的觉醒。

为了快速实现质量达标的规模化生产,Doryn的佛山老板将其在国内的产线复制到了乌干达工厂,并让一大批此前从未接触过流水线的非洲工人学会了焊接、抛光等基本生产技术。科达、旺康陶瓷厂则一步步将自动化设备引入非洲工厂,虽然目前只是最基础阶段,但操作着机械臂的非洲工人已经出现在了工厂。

而谷景勇则在出口生意创汇之外,开始为卢旺达政府部门供应西服。这个生意势头很好,因为他发现非洲人自尊心很强,不想被人看低,“以前他们西服是进口的,质量不好。他们希望穿‘made in Rwanda’的优质西装彰显自己的民族形象。我们为他达成了这个目标。”

■东非三国论

坦桑尼亚:

中国建材业登陆

东非的“桥头堡”

地处非洲东部、赤道以南,东濒印度洋的坦桑尼亚,近年来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密。过去五年,中国对坦桑尼亚出口规模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出口产品涵盖机电、机械、车辆及零配件、塑料制品、钢铁产品、服装、鞋、家具等,主要满足坦桑尼亚工业化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投资方面,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对坦桑尼亚投资的最大来源国,投资主体有佛山企业博达集团,以及华新水泥、北新建材、河南地矿等各地企业,以民营资本为主,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贸易、制造、采矿行业。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的水泥厂、陶瓷厂、玻璃厂等项目,填补了坦桑尼亚乃至东非多国市场空白,产品物美价优、供不应求。

坦桑尼亚是非洲国家少有的内政稳定的国家之一。该国现任总统哈桑自2021年初就任以来,把吸引外国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但受限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坦桑尼亚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不高,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扰。

税收优惠方面,坦桑尼亚已签署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AfCFTA)。同时,坦桑尼亚履行东非共同体关税同盟缔约国职责,对各缔约国免除关税,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坦桑尼亚还与美国、欧盟等达成了开放市场的有关协定,在坦桑尼亚投资生产的产品可以免关税、快捷地出口到美国、欧盟。

乌干达:

“非洲明珠”

崛起工业新园区

广袤东非高原上,尼罗河发源于高原西部山地,众多湖泊像串珠一样分布,构成著名的东非大湖带。乌干达就处于东非的中心区域,气候常年舒适温润、四季如春,被誉为“非洲明珠”。

近年来,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带动下,中国企业在乌干达兴建了多个工业园,为当地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成为乌干达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乌干达是中国对非洲投资第四大目的地、第三大贸易伙伴。随着中乌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在乌干达投资发展,由中国企业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工业园区已成为中乌合作的新亮点。辽沈工业园、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广州东送—苏库卢工业园、中国(广东)—乌干达国际产能合作工业园……一个个崛起的工业新园区犹如星星点点缀衬着这颗“非洲明珠”。

“乌干达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农业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工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乌干达粤商会执行会长刘汉林说,乌干达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中乌合作兴建工业园可以带来深层次变革,是乌干达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据介绍,乌干达正致力于推进“2040年远景规划”,将大力发展工业园区视为推动制造业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关键举措,计划在未来5年内兴建22个工业园,在2040年实现从低收入农业国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目标。

卢旺达:

借鉴中国发展模式的

非洲“小瑞士”

位于非洲中东部,卢旺达与人们印象中的非洲国家不同,境内绿植覆盖率极高,也因此被称为非洲“小瑞士”。卢旺达曾在1994年的时候发生过动乱,导致当地工业发展迅速衰退,人口暴跌。但几十年过去,在积极探索国家模式后,卢旺达已经成为非洲内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0年,卡加梅被推举为卢旺达总统,他学习借鉴了很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而中国也积极向卢旺达提供各方面的支援。从2002年开始,卢旺达经济年均增长超过8%,已经持续保持1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卢旺达经济发展奇迹。

目前,中国是卢旺达第一大工程承包方、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地之一,中国政府给予卢旺达绝大部分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中国企业在卢旺达主要投资项目有服装、家具、无线电视、网络服务等,阿里巴巴在卢旺达设有电商平台。

不过人类发展报告表明,卢旺达人口增长快、人口密度太大,陷入了人多地少的局面,此外交通物流运输成本过高、能源严重不足等都直接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然而,卢旺达政府正积极解决基础设施和电力问题,目前卢旺达也是东非地区营商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

25届东非( 肯尼亚) 国际建筑建材

展会时间:2024年 6 月 5 - 7 日

展会地点:内罗毕国际会展中心

东非最大的建筑建材展览会

肯尼亚内罗毕国际建材展览会于

202 3 年在肯尼亚肯雅塔国际

会议中心举行,展会将会邀请来自中非和

非洲的贸易参观者,并与肯尼亚、坦桑尼

亚等的很多区域性贸易集团合作。该展会

一年一届,是东非最大的建筑建材展,得

到了肯尼亚工商部的官方支持,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广受业内人士的关注。肯尼

亚内罗毕国际建材展举办二十年来,不仅满足了肯尼亚建材市场的需求,同时辐

射了整个东非地区,所以该展是您进入非洲市场的绝佳平台。肯尼亚本身就是非

洲最大的贸易市场之一,云集着周边国家的进口商、贸易商。

2022年该展会有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 350 多家参展商提供了近 10,000种

的产品。吸引了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 15000 多位专业观众,该展会往届的参展企

业均表示通过该展受益非浅,特别是肯尼亚本土以外的参展商,更是表示了参展

给他们带来的极大收益。

展品范围:

建筑材料:建材板材、结构材料、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钢 材,铝型材,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粘合剂、涂料、墙体材 料、砖瓦等;装饰材料,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 果的玻璃,室内软装材料,天花,吊顶,软装精品、墙纸、壁画等;专用材料, 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

门窗,五金,玻璃:遮阳:窗饰面料、窗饰成品、户外遮阳产品、智能家居/驱 动及控制系统、百叶窗/百叶帘、窗饰配件及机械;门及门禁:工业门、车库门/ 庭院门、自动门、入户门、门机门控、工业建筑门,门窗五金配件,玻璃制品;

地铺材料:各种实木地板、复合地板、强化地板、防静电地板,竹木地板、地暖地 板、软木地板、pvc地板、人造草坪、地毯、铺地材料及原铺材料、地板底层加热 系统等.

石材、瓷砖、陶瓷:大理石、花岗石、砂岩、石灰石、石英、砂石、板岩,卵石, 汉白玉,加工开采技术及设备等。

劳保,五金工具:新型建筑系统管材管道,卫浴五金,手动工具,电动工具,工

具箱,劳保产品,安防设施等。

机电机械:焊接设备及焊接材料、机械设备、模具设备、机电产品、泵类、阀 类、空压机、机械基础件、其他各类小型机械等

厨房卫浴: 燃气灶,油烟机,水斗,排风扇,卫浴洁具、陶瓷、马赛克、淋浴设 备,管道,水表,阀门,淋浴房、浴室柜及配件,钢化玻璃、底盆、骨架(喷塑铝材、 滑轮、磁条)与连接件,浴室镜、面盆等配材,卫浴水暖器材及设备,便器、浴

缸、地漏、软管等设备。

空调制冷: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电风扇、空气处理设备、制冷蓄冷设备、通风 设备等。

清洁及维护设备:工业清洗设备、家用清洁设备、管路清洁设备、环卫设备、空 气净化设备、环保技术、保安及防护系统、消防安防器材,维修设备及清洁用品等。

PMV工程机械设备及零部件:起重机,吊塔,升降机,路政机械,切割机、抛光 以及制造机械等;

肯尼亚未来建材市场广阔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 亚、南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是东非的一个贸易中转中心,是中国海上丝 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经济上,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 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 经济的 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和花卉是 农业三大创汇项目。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日用品基本自给。 肯尼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肯尼亚政府在 2030 年远景规划中,将能源、 基础设施和建筑业、农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服务 业和信息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促进 肯尼亚的城市化进程,其中基础设施、经济区、工业园区、商业及住宅楼宇和旅 游度假胜地的建设日渐兴盛,使国内建材需求不断增加,目前肯尼亚政府非常欢 迎中国企业前往肯尼亚进行投资、经商。肯尼亚汇率稳定,无外汇管制,外资公 司的利润可以自由汇入汇出。在肯尼亚投资成本相对低廉,也是中国企业在肯尼 亚进行投资的一个有利条件。肯尼亚有其优越的地理优势,港口对邻国的贸易辐 射能力相当强,各种有利条件下,肯尼亚将成为中国投资和出口的热点。 零售+酒店+办公楼+工业全区+基础建设,肯尼亚建筑建材机械市场呈现井喷发 展!

2019 年 7 月由 G20 发布的《全 球基础设施展望报告》称,为实现联 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至 2040 年,肯尼亚需 2060 亿美元以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目前投资水平 高出 41%;至 2030 年,需 310 亿 美元以实现全民用水用电目标。此外,报告预测,2024 年肯人口将增加 3500 万人,经济增长率保持在 5.5%

●大型购物中心受投资者追捧: 城镇化发展和中产阶级人群持续扩大提高肯尼亚消费需求,肯尼亚民众也渐趋青 睐购物中心等消费场所,高涨的需求促使肯尼亚境内外投资者将大型商场的建设

作为重点开发领域。

●酒店项目前景乐观:

肯不断增长的高端旅游和商业需求吸引了众多国际酒店连锁集团入肯投资。

海明威酒店,凯宾斯基酒店等相继在内罗毕落户,印度萨诺瓦(Sarova Hotels

and Resorts)。英国便捷酒店(Easy Hotels),美国丽笙(Radisson)和最佳西方

(Best Western),泰国都喜(DusitD2)等均积极筹划进入肯市场,推动当地酒

店项目发展。

●办公楼需求逐渐企稳:

2018 年以来,肯尼亚航空开通多条至中非和西非新航线,肯借助交通枢纽优势

吸引了包括通用电气,谷歌,IBM,雀巢等一大批跨国公司落户内罗毕,办公楼

项目从供过于求逐渐达致供求平衡。

2018 年 1 月 30 日,中国武夷实业股份中国武夷接到肯尼亚中央银行基金委员

会《关于肯尼亚中央银行基金办公大楼项目中标通知书》,公司获准承建该项目,

中标价格为 30.49 亿肯先令,折合 2.02 亿元人民币。

●工业园区层出不穷;

中国企业在肯尼亚兴建 20 亿美元工业园区

由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 20 亿美元的非洲经济区(AEZ),将把经济

区所在的埃尔多雷特镇与北部经济区(NOREB)相连,从而将七个县聚集在一片

农业富裕地区。

●“一带一路”机遇带给基建机械大繁荣:

肯尼亚建筑业主要由运输和建筑/住房这两个主要的基础设施部门驱动。根

据肯尼亚 2016 年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在 2015-2025 年期间,肯尼亚建筑业预

计年均增长率为 7.3%,这为肯尼亚建筑机械设备市场的繁荣奠定了一种积极的

基调。

根据肯尼亚“愿景 2030”计划,肯尼亚将在未来 20 年内对道路、铁路、海港

和机场设施进行重大改善,而基础设施发展也被“愿景 2030”计划确立为吸引

投资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关键增长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建筑机械出口商在肯尼亚市场的机遇包括新、旧二手建筑机械设

备(轻型和重型推土设备、装载机、履带式挖掘机、推土机、挖掘机、压实机、

平地机和采石设备等)、低成本道路维修方案和低成本住房建设技术的供应。据

分析,根据肯尼亚“愿景 2030”计划,肯尼亚将在未来 20 年内对道路、铁路、

海港和机场设施进行重大改善,这将为肯尼亚建筑机械设备市场带来新的繁荣

高端隔热门窗

隔音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