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仪阳街道刘台桃花源风景区,地下深藏5200米的华东抗战地道,是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也是全省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地道,因此被称为“华东第一地道”,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但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如今已然成为景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据了解,华东抗战地道的主要设计者是赵宝衡,仪阳镇王晋村人,1938年入党,毕业于齐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是位革命烈士。据知情人回忆,1938年至1940年,赵宝衡利用白天地上测距,晚上地下挖掘的方法,亲自带领肥城二区的自卫队开挖地道13公里。由于当时条件简陋,修建地道时只能用指南针和罗盘进行定位。
华东抗战地道不仅见证了当时的峥嵘岁月,更是承载着肥城那个年代独有的特殊记忆。那这个地道里到底有什么?
走进地道入口处,建有一座小型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墙壁上挂有自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图文资料,当时使用的一些作战工具和农具也陈列其中,虽然工具简陋,但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个地道是1938年的秋天开挖,现在对外开放的是有850米。”刘台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军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说,“2007年,仪阳街道对原遗址部分地段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并修建了抗战地道纪念馆收集大批宝贵的抗战文物,还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让游客在观光赏景之余,又可重温革命历史。”
沿着地道向前走,可以依次看到地道指挥部、水井工事,继续往前,会看到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的陷阱,陷阱里有暗钉和竹签,只要陷进去就无法出来。地道中还有旋转石门,门的两侧都有小孔,小孔是用来插木桩阻止门旋转,门是用来防水、防毒、防烟、防人的。地道中设有伙房,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烟囱通着地面民房的烟囱。
据刘学军介绍,地道中的隘门以前只是个小孔,只容一人过,用来预防敌人,战士躲在门旁,能很好地阻击、消灭敌人。地道还设有加工简单兵器的兵工厂、关押被抓敌人或犯错误关禁闭的囚室等设施。敌情观察口或者射击口设置在碾子下、窗户上等。地道有上下通道,是连接两个地道的重要关口,如果上层失守,可转移到下层作战。
“在抗战时期,肥城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野战军、武工队对日伪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歼敌千余名。尤其是在著名的陆房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学军说。
沿着红色足迹一路走到地道出口,深深感受到肥城人民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现在,华东抗战地道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逐渐成了大家的“网红打卡地”。
“接下来,仪阳街道将把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乡村旅游的特色亮点来打造,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继承革命先烈精神,沿着红色足迹不断前行为乡村振兴增添红色力量。”仪阳街道文旅负责人、二级主任科员赵峰说。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吴玥 报道)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