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是古人眼里的司晨鸟、知时畜,还是辟邪物。古人认为,作祟的鬼怪怕雄鸡,只要一打鸣,鬼怪就吓走了。在这一观念下,古代兴起了过年时在门上贴鸡画的风俗,此俗至今尚存。
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当时的南方人在正月初一这天,“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还要在纸帖上画只鸡,贴在门上,并把苇索悬挂在画鸡上面,鸡画两边竖桃符,据说这样各种鬼怪都会害怕,进不了家门,以保佑家庭平安,此即所谓:“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而“帖画鸡户上”之前,民间还有在门上贴“酉”辟邪的现象。而在十二生肖中,“酉“与“鸡”配对,这情况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应该有某种民俗学上的联系
将鸡用来辟邪,在先秦时也已出现。《山海经·中山经》中,便多次提及用鸡来辟邪的现象:“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
为什么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这应该与“鸡崇拜”风俗有关。迷信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为主管日出的“天鸡”。《艺文类聚·鸟部中》“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的鸣叫带来光明,而怪鬼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这种“火阳精物”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据《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所谓“重华”即双睛在目,每只眼里有两只眼球子。《淮南子·修务训》进一步解释:“舜二瞳子,是谓重明。”
晋代《拾遗记》记载鸡能辟邪,“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魑魅丑类,自然伏退”;并记录当时的风俗:“每岁元旦,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置于门窗上。南朝《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习俗:“贴画鸡于户上,百鬼畏之。”
至今很多地区还保留着张贴年画《鸡王镇宅》的传统习俗。画面上的大公鸡金距花冠,一身正气,昂首衔虫,表示辟邪。
公鸡常年感应日出的天地正气,可谓雄鸡一唱天下白,妖魔邪祟闻鸡鸣而逃。公鸡性情凶猛且五行属金,故其阳气重而强,天性喜食像蜈蚣、蚰蜒这类阴气较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