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层集体发声支持实体经济!下半年这些领域或有“大动作”!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全力对冲疫情影响。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要求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为市场主体减负。从具体的工作部署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而在6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相关负责人也纷纷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话题作出回应。接下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将有哪些大动作值得期待,跟着证事听君一起来看看吧。
专家预计今年第四次降准即将“上路”
央行行长易纲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2018年以来,央行10次降准,释放流动性8万多亿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至目前的9%左右。
据证事听君梳理,2018年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2019年3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元,2020年初至5月份3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
央行此前表示,通过降准政策的实施,满足了银行体系特殊时点的流动性需求,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推进了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鼓励了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当地、服务实体,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有专家预测,新一轮的降准或许即将到来。
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要求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为市场主体减负。会议明确提出,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和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均超过上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按照近一段时期的规律,未来1至2周内降准落地的可能性很大。未来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1万亿元特别国债将发行完毕。可以看到,5月份1万亿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对市场流动性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收紧效应。如果不采取适当对冲措施,未来特别国债大规模发行也可能对市场产生一定扰动。
在6月末至7月初,央行大概率将采取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的方式,满足银行体系因特别国债发行带来的流动性需求。这样也有助于控制特别国债发行成本。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降准力度或许在0.5个百分点左右,这需要考量疫情的发展、复工复产和消费需求的情况。降准是一个力度比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贷款增长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因此,一方面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在保障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宽裕的同时又不能过量,以免导致不必要的资金空转和通胀压力。
专家建议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比例可提至25%
6月18日,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在支持投资方面,应适当提高地方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比例,加大配套银行资金支持,尽快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
早在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允许将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去年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财政部日前表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新增规模3.75万亿元。
据兴业证券不完全统计,今年前5个月,涉及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的项目多达431个,约1600多亿元的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占前5个月发行全部新增专项债规模的7.5%。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小燕:今年地方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各省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从20%提高至25%。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意在通过发挥专项债带动作用,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发挥引导作用,降低基础设施短板领域投资门槛,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市场化融资优势,依法合规推进专项债券支持的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建议进一步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专项债项目融资的支持力度,抓好银行贷款、专项债及作为资本金的专项债的偿还工作;并进一步拓宽地方债金融产品,包括建立地方债期货以促进金融机构对冲地方债投资风险,建立相关短期融资基金产品投资地方债以缓解地方债期限长的压力等。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专项债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可以为地方政府腾出预算资金,腾出的资金可用作其他项目资本金,更好地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同时,可改善项目自身的资金结构,便于通过债贷组合进行市场化融资,特别是对专项收入预期较好的项目;此外,也可促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创新,要扩大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使用,需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项目落实规划”的思路,通过创新资金投向和放管服,发挥技术和制度创新效果,创新项目可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
下半年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将加强
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规模和处置一直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央行行长易纲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央行通过加大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疫情冲击下,银行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因此,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是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也是金融部门承担实体经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5月26日表示,2020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4055亿元,同比多处置726亿元。其中,核销不良贷款1921亿元;处置收现1855亿元;综合运用以物抵债、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合计处置不良279亿元。
华泰证券研报预计下半年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将加强,主要基于三个因素:一是疫情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不良暴露逐渐加快;二是监管引导银行业对于不良贷款“应核尽核”,6月2日举行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新闻发布会再次强调银行要“加大不良资产的核销和处置能力”;三是银行拨备覆盖率较高,处置空间大,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183%。
值得关注的是,有消息称,近期监管部门已向相关机构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
证事听君向银行人士求证得知,这两份文件目前还处于在征求意见的修改阶段,正式版本还未下发。
从目前的文件内容来看,《通知》显示,试点参与不良贷款转让的银行有18家,包括6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试点参与不良资产收购的机构包括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5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提出将进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同时,《方案》强调严禁在转让合同之外签订抽屉协议或回购条款等,杜绝虚假出表、虚假转让、逃废债务等行为,不得违规向债务关联人进行利益输送、转移资产。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关键一环,其有序安全的运行对保持经济的稳定复苏尤为关键。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能为银行部门减轻风险负担,腾挪出更多的资本,更加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根据这两份文件内容,银行通过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将具有可持续性和风险可控性。
金融开放加码有望培育更大投资生态机会
6月18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我国金融市场采取渐进式、管道式的开放模式,目前的开放渠道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如“沪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国际投资者通过离岸市场投资境内市场。第二类是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如QFII、RQFII,以及境外投资者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等。第三类是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商业存在,直接在境内开展投融资业务。
“第一类互联互通渠道,目前在开放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股票市场方面,‘沪深港通’渠道下,境外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市值占境外投资者持有总市值的60%。”潘功胜介绍。
潘功胜的发言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结合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已开通的“沪港通”“深港通”及“沪伦通”取得了哪些成效?
德邦基金海外与组合投资部业务董事朱帆:目前来看,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加速上升,持续开放的红利政策促使外资今年以来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资本市场。截至2020年3月,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中国股票资产市值达到1.9万亿元。从4月份数据来看,陆股通累计净流入额达到1.03万亿元,持股市值达到1.45万亿元,海外投资者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对于国内国外的投资机构来说,金融开放的加码将有望培育更大的投资生态机会,更先进的投资理念、更丰富的投资工具、更多样的投资形态都有望在国内持续深耕。对于现阶段资本市场而言,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近期都表现较好,这不但证明市场情绪、行业基本面边际有所好转,也是对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提速预期的深刻体现。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沪港通”自开启以来,股票名单不断扩展,交易规模不断增加。“深港通”在机制设计上保持与‘沪港通’基本框架、模式不变,发展情况也较为稳定。“沪伦通”的开通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