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投资何必唯基金马首是瞻

理性投资何必唯基金马首是瞻

理性投资何必唯基金马首是瞻 更新时间:2010-1-16 15:44:36 每年的年底,各基金公司的重头戏之一就是发布来年的策略报告,市场各方人士对基金的观点也颇为关注,不少投资者还按照基金的预测去真刀真枪地投资。可是,要是你投资了基金去年年底叫得震天响的大消费概念股,我们只能抱以同情地说:你确实有点不幸!  去年年底,各基金公司例牌式地发布2010年投资策略,谈到对后市看好的板块时,几乎都首先就提到了消费类股票,其核心理由,不外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开始由投资驱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彼时,汽车、家电、医药等消费类股票也涨势如虹,笔者身边就有好几位投资者,听信了基金的说辞,毅然决然地买入了消费类股票,等待着新年后的惊喜。不幸的是,新年以来,汽车、金融等大消费类股票成为下跌的重灾区,当初跟随基金操作的投资者,如今除了用长期投资来安慰自己,剩下的就只有被套和一声叹息了。巧的是,短短一个月不到,当初排山倒海式地唱多消费股的基金,如今面对消费股的下跌,也开始噤若寒蝉、不知所从,一部分基金经理又开始唱多科技股和周期性股票。  基金的观点变化之快,实在是让冀望跟着基金发点小财的小散们直叹“不是我看不明白,只怪这世界变化太快”!其实,只要仔细把基金过往的投资观点和之后的市场走势两相对照一下,就很容易得出“基金是市场反向指标”的结论,可叹又可悲的是,这个市场总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对基金的投研实力抱以过高的期望,对基金的预判能力过于轻信。  在股市震荡反复的当下,每当单日股票市场大涨或大跌时,总有太多的投资者、财经媒体或机构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基金是不是加仓或者减仓了?基金经理们对后市怎么看?然后总有一部分投资者喜欢从基金经理的公开言论中找到“投资方向”,其结果不亏才怪。对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信奉到极致的例子就是,公募基金里的“一哥”王亚伟的任何投资动向,都会被市场无限放大,如前段时间的山鹰纸业、近阶段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概念、安徽本地股等,均出现了王亚伟掌管的华夏大盘精选的影子,市场随之冠以“王亚伟概念股”、“王亚伟影子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股票也往往短时间就出现异动,其间固然有“恶庄”的倒腾,但投资者把王亚伟奉若投资神明,听风便是雨,以为王亚伟进入的股票就是宝,这种投资上的迷信症状,简直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市场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太容易相信基金,或者说患上了严重的基金迷信症,病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投资者的思维还停留在证券市场早期阶段,当时基金的话语权非常强大,一基独大,基金习惯于抱团取暖,有此呼风唤雨之力,就不愁基金看好的板块后市不大涨了。其次,过于相信基金的投研实力,以为基金公司都是些“海龟”或者投资高手什么的,高手的话都不听,还能听谁的呢?最后,也确实有部分基金在部分个股上抱团取暖,或者因为某些利益需求,与其他大资金纠结在一起,造成股价的异动,这让那些曾经“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投资者,也坚信了跟随基金的操作能盈利的观念。殊不知,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基金的话语权已大为旁落,随着监管措施和行业规范的加强,昔日的“基金黑幕”已成为明日黄花,而一些基金说一套、做一套的伎俩,也颇能迷惑一部分投资者。如去年年底时,很多基金都重仓了消费类概念股,在严酷的年度排名竞争压力下,谁又能否认很多基金彼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呢?  细究基金迷信症状的根源,最根本的还在于一些投资者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庄股时代,不太愿意动脑筋认真研究分析一下投资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空间到底如何,或者压根儿不相信价值投资而迷恋于投机,或者太急功近利幻想暴富。中国的股市要良性发展,除了体制上遏制恶庄胡作非为的空间,规范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更要培养投资者的主体性,摒弃投资懒惰症。作为一个投资人,除了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外,更要试着去了解投资的标的,不能把自己的投资行为建立在基金经理的“脑袋”上,我们可以去仔细分析基金观点的逻辑推演过程,从中获取投资启发,滋养适合自我的投资理念,而对基金经理的结论,大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种对基金亦步亦趋的投资者,当吃不到好果子后却掉过头来埋怨基金经理水平太低,实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外商投资

健康

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