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乐道――曾昭:科研内核,就是拆散再重组
新师乐道――曾昭:科研内核,就是拆散再重组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她的求学经历丰富多彩:本科前往荷兰屯特大学交流访问,保研本校研究生后,前往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攻取博士学位,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南方科技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访问学者。
她的科研道路成绩斐然: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投身前沿交叉研究,创新研究方法体系,担任
她的荣誉墙熠熠生辉: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East Anglia 大学博士生全额奖学金(英国),北京地区“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她爱科研也更爱生活:旅游、逛街,学烹饪,从习惯餐厅外卖到搞定一桌拿手好菜。
今天我们请来了曾昭
听这位经管优秀青年教师
讲述她的学研旅程和教学理念
求学路上,做好人生的选择题
01 拓宽视野,明确人生规划
本科阶段我其实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并不是很擅长,当时我担任了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借着活动的契机,我认识了刚回国工作的刘俊国教授,跟随他做水资源、水足迹的相关研究,也因此有幸去荷兰屯特大学交流学习。这段交流经历对我影响非常大,首先就在于它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想法和目标。
因为我之前对未来自身发展的大方向其实并不太确定,缺乏清晰具体的规划。但是经过这次交流让我发现身边人基本都已经对未来发展有了明确的想法与目标,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自己也思考反思了很多,综合各方面,我最终选了继续做科研、出国深造的决定,也非常感谢我的博导关大博教授,给我提供了非常棒的英国博士奖学金申请的机会。
也许每个学生本科阶段可能都会一段迷惘期,对未来的认识和规划还不太清晰。与其保持原状,不如走出去看看,实习、交流、做项目等等活动都可以积极参与,或许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对未来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02 “授鱼”到“授渔”,做好学研选择
本科阶段,我可能还是那种传统上的“乖学生”,听从老师的意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任务完成式的科研。这次出国交流和老师沟通的中,老师更注重方法上的引导,这种指导科研的教育模式为我未来的科研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我每周拿着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技术瓶颈去找导师交流时,导师总是反问我“你觉得该怎么办?”
此外,导师开始更多时候承担“从多种方案中帮助我把控方向”的角色。这直接打破了我心中“从老师那里获取答案,自己课下实施开展”的对科研的刻板印象,从这以后,我觉得我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才真正开始独立思索、解决问题,和导师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现在,我自己也即将成为一名导师,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来说,我同样希望从这种师生交流的模式中收获来自于学生的新的东西,所以我现在也开始扮演起我当时导师的角色,问学生“你觉得该怎么办?”听学生表达他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科研路上,需努力更需态度
01 保持好奇心,科研需要主动性
我觉得科研最需要的就是好奇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课题就没有做下去的动力。当你对课题时刻一直保持着好奇心,你就会有做下去的精神动力,思路方法也能随之展开。
我深刻体会到好奇心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我外出交流时跟随导师做项目的一件小事。当时导师安排给我一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当我给导师提交工作成果时,他直接指着其中一张折线图中波动比较异常的一小段,询问我“为什么这个点高?”我当时没有做好准备,更多地只是机械地执行任务,就回答道,我等一下查一下。
老师对我说,“做科研要随时保持对一切数据和事件的好奇心,出现异常要及时查明原因,拓展科研思路的同时对数据的准确性也是一次验证。”所以我认为保持好奇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很简单的数据整理,保有好奇心和主动性的科研工作者会主动关注数据中的异象、走势、变化,进而发现问题或者得到思路,而不会是一张张数字堆砌的黑白表格。
02 科研就是拆散重组的过程
其实我说科研就是拆散重组的过程,更多的来自于我博士一年级的经历,当时我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对我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相关的文献整理和思路构建,但却在第二年的一次workshop中受到了学术资深大牛的强烈抨击:从第一个公式就是错的,整个方法被彻底推翻!
于是,受到重锤的我,在导师的全力支持下,于博士二年级又回到原点,一切重新开始。当时突如其来的就是一种崩溃感,在后来多次的与博导和大牛们的探讨中才慢慢重建起来正确的研究思路。现在回想当年,又和更多的学者交谈后,发现大家有或多或少有种类似的感受。真的,科研的内核就是拆散重组。
拆散重组不仅体现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也体现在科研信心的重拾以及科研初心的放弃而后又继续坚持的过程中。大家读博士,都会有一段抑郁期。开始的时候你可能发现你是对的,但是做着做着你可能会怀疑课题有用吗?自己的方法能进行下去吗?会不会出一篇论文就没有后续了呢?读博士时一篇论文修改了三年多,当时确实是很失落怀疑的,感谢博导的耐心开解和小伙伴的鼓励,我还是咬牙坚持做了下去。后来做博士后的时候,和受众企业对接,和他们的高管讨论,把我的论文方法加以实践时,才发现原来大家是很感兴趣的,课题是很有价值的。
所以总的来说,做科研读博士就是把自己拆散了再重组,做科研的过程中时常会怀疑自己、推翻自己,自己辛苦得出的科研方法和结论极有可能会被别人推翻,从而丧失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和力量。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同时也要及时的和导师们积极交流,单打独斗式的科研只会重现类似我博士一年级workshop时的经历,无论是为了深入研究还是情感宣泄一番,及时和导师、同学交流,才能让自己的科研历程少走弯路。
好老师的个人定义
01 松弛有度,重能力更重心理
感谢我求学以来遇到的所有的导师们,给我做了“好老师”的榜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首先且非常重要的是负责,不仅要对学生的科研内容负责,及时了解学生们科研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更要对学生的科研态度负责,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端正的学术态度和科研精神。相较时刻督促学生的科研进展而言,我更愿意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自由。当学生课业任务重,或者需要处理一些个人情感或者生活琐碎时,科研任务的完成时间可以适当的延长,让他能够有时间去处理消化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能让他在科研和生活之间做好平衡,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02 积极主动,良性互动,双向成长
此外,我觉得好老师也要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习惯。作为导师,我可能没有办法时常联系学生、时刻关注他的研究进展情况等等。所以我在指导学生时会更多培养他们主动联系老师的习惯和意识,提高他们交流和表达能力,当他们有困难或者遇到瓶颈时主动找我交流,这样我才能快速地了解到他们的难题,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大学本科阶段,我也是及时抓住举办活动的契机向后来给予我很大帮助的刘俊国教授主动推荐自己,向他表达我对本专业基础知识不甚擅长的问题,在他的帮助下,从事水资源和水足迹课题研究,后来争取到了外出交流的机会;硕士阶段,我也是积极联系关大博教授,也因此获得了申请奖学金出国读博的机会。所以,学生具备主动性后,才能真正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现在作为老师,我也希望能够和学生时常交流、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从他们身上了解到一些新奇有趣的想法,这对科研工作有时也很有帮助。
学部助研,好平台更有好方式
尊重初心,给予研究的自由
招聘时选择天大经管学部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学部尊重教师科研初心和项目的助研方式。实际上,我的研究课题有些小众,一直以来也在从事着方法上的创新和设计工作,博士后的工作也是承接着博士阶段的课题研究体系,和受众公司对接,进行一些相关的市场调查工作,这次应聘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提供相应资源、支持我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平台。通过天津大学-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我和学部领导以及课题组的老师也进行了几次有效交流。学部领导以及项目组老师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这些促使我最终来到天大经管学部,成为学部的一员。现在有了天大这个良好的“平台”,相信未来研究也会有一些飞跃。
大创、挑战杯、国赛美赛课题……
你的科研体验是否一帆风顺?
采访后,
曾昭老师还为大家贴心地准备了彩蛋
――快来看看曾昭老师的科研小技巧!
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
01 积极主动,良性互动
做科研最需要积极主动的精神,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单打独斗的科研是痛苦且低效的。
02保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研成功的关键,是发现问题、理论创新的源泉。从表象看到本质。整理表格数据的时候,主动思考“为什么这个点更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把握正确科研方法
01文献归类,整理及时更新
你觉得没人做的研究,其实已经有人做好了的精华,可以一定程度扩展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02寻求合作,找到学科的交叉点触类旁通
在研究疫情相关的创新型问题时,要首先和老师沟通交流,在老师的初步指导下工作,积累经验,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