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发行盲目扩张面临三大困惑

新基金发行盲目扩张面临三大困惑

新基金发行盲目扩张面临三大困惑 更新时间:2011-1-18 8:31:13 新基金大跃进,除了遭遇人才储备不足、基金经理短缺外,还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困惑。   现象之实:  左口袋进右口袋出  新基金发行,仅仅是数量上的表面繁荣而已,无法掩饰行业整体上止步不前的尴尬。毫无疑问,基金业最近几年实际上玩的是存量游戏,不少基金公司年度发行新基金数量在行业内遥遥领先,无奈管理资产规模面临缩水。“左口袋进右口袋出”的尴尬现实表明:基金公司新基金发行在追求规模的同时,更应该讲究效益。  统计显示,基金业去年共计发行新基金154只,创下了年度发行新基金数量之最,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基金整体份额规模缩水了465.97亿份,其中股票投资方向基金的份额规模从2009年底的20105.16亿份减少到20097.10亿份,减少8.06亿份。  据一家基金公司负责市场销售的人士介绍,该公司去年共计发行了5只基金,平均单只基金募集额度不到30亿,算下来5只基金募集总规模不到150亿元,比上一轮牛市里一只新基金的募集规模多不了多少。但遗憾的是,在去年的震荡市中,该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产品业绩一般,由于是大基金公司,大部分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较大,重仓配置了较多的大盘股,在中小市值股票唱主角的市场行情下,该公司偏股型基金整体上被赎回170亿左右。  “忙忙碌碌、累死累活一年下来,尽管新基金一再获批发行,公司产品线铺开了,但是管理的资产净值却缩小了,在上一轮牛市中,这种现象是怎么也想不通的事情!”上述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旗下产品中,部分老基金赎回比例甚至高达40%,而净申购的除了债券基金以外,其他类型产品可谓寥寥。  实际上,这位负责人反映的现实在基金业绝非个案,在记者采访的基金公司市场营销人员中,普遍反映老基金在去年遭遇净赎回,尤其是业绩做得好的,持有人采取了获利了结或解套就离场的策略,相反,那些业绩差的老基金,赎回比例还相对小些。一家合资基金旗下的QDII产品,由于业绩突出,原本只有大约3个亿的管理规模,最终被赎回了近2个亿,这与该公司去年一只新发基金的募集额度相差无几。  据业内人士介绍,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银行渠道在销售激励的利益诱惑下,客户经理不断劝说持有人赎回老基金购买新基金,这种不断“赎旧买新”的现象,加上一些机构资金和财务投资者不断倒腾,造成了新老基金之间的资金流入流出。  渠道之挤:  同质化严重难免审美疲劳  在新基金史无前例地批量发行时,由于国内第三方销售和其他销售途径至今仍然是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作为基金销售的绝对主力,有限的银行渠道面临空前的拥挤,就成为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深圳分行的一位负责基金销售的人士此前就向记者抱怨:“新基金太多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又太少,每天动不动就是一二十只产品上柜,你说叫我重点卖哪只?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此前还是我们行里的老领导呢,即使是他的公司发新基金,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何况我不可能每一只基金都看老领导的面子啊!”  这位银行人士所言不虚,在目前国内的基金销售渠道中,工农中建交等几大行仍然是绝对主力,谁都想“傍”上这些销售大腕,但在琳琅满目的基金产品中,唯有产品特征鲜明独特的新基金,才能引起银行渠道的兴趣。  “每天基金公司跑销售的人士一拨一拨地来,可是尽管他们和我们耐心沟通,培训课也上了一堂又一堂,但真正给我留下印象的新基金确实太少了,一些所谓创新型产品,像我这种卖了四年基金的人都搞不懂,何况普通持有人?”深圳发展银行一支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尽管2010年创新型的新基金数量明显增多,但很多纯粹是基金公司出于扩大资产规模玩的噱头而已,具有实质性的创新因素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渠道卖新基金时只能重点选择两种:一是具有品牌形象的老基金公司发行的新产品,毕竟这些基金公司有过往业绩可以参考,万一持有人亏损了银行客户经理可以行情不好安抚持有人;其次是和银行渠道关系好的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存款与投资部副总经理马梅琴此前也表示,在新基金首发时,基金公司通常采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进行促销,而没有从更深层次的分析、质量、内涵等方面进行促销。“这种小恩小惠的方式是不能长久的!”马梅琴认为,基金营销应当注重给客户提供资产配置的方案,引导客户养成资产配置理念。  行业之惑:  持续营销咋就那么难?  在银行渠道要价不断走高的背景下,新基金发行的成本不断攀高。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向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在上一轮牛市中,发行一只新基金的成本,甚至还比不上现在发行一只新基金的60%。新基金一窝蜂拥进银行渠道,加上银行理财产品和私募基金争抢渠道资源带来的左右夹击,一只新基金募集规模如果低于15亿,短期内想要赚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新基金发行时的认购费悉数进入银行腰包,同时,各种各样变相的激励,人员出差费用、培训费用等,大部分新基金到头来注定了两三年内只能是赔本赚吆喝,随着新基金平均募集额度不断走低,未来不排除会出现大量的“迷你”基金,甚至新基金因为募集额度达不到最低法定限度而无法成立,基金公司所有的发行费用都会“鸡飞蛋打”,并且回本彻底无望。  既然如此,基金公司为什么不注重存量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呢?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分管市场的副总经理向记者道出了原委:第一,在中国股市上,不仅股票投资有“炒新”的传统,新基金发行也“染上了这一病症”。不仅持有人有喜新厌旧的偏向,银行渠道某种程度上也是喜新厌旧,“发行一只新基金,总可以结合市场热点什么的玩出一些噱头,借此吸引注意力,老基金除非业绩居于前10名,但不是每个基金公司都有像孙建波和华商盛世成长这样的基金经理和老基金的!”第二,对于银行渠道来说,卖新基金所带来的收益,肯定要远远超过销售老基金带来的申购费,两相比较之下,银行当然更愿意卖新基金。第三,由于A股市场波动性强的特征,客观上造成业绩持续优异的老基金“概率和中彩票差不多”,老基金最不确定的,其实是业绩的稳定性,加上持有人投机心态仍然很严重,在这样的投资文化和环境中,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也是难上加难,因此,新基金首发仍然是目前基金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最有效也最无奈的方式。  深圳另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也表示,持续营销如果能够在中国基金业“生根开花”的话,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基金公司的业务多元化,摆脱主要靠公募基金走路的盈利模式,从而摆脱唯规模马首是瞻的价值取向;其次,基金业真正转向依靠创新和回报持有人的发展路径,同时第三方销售机构等其他渠道在基金的销售版图中占据重要之地。

港股IPO流程与制度:一窥港股上市奥秘

离婚协议的签订与执行:理解关键条款,保障合法权益

股市心理战: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培养稳健投资心态

活力四溢,挑战极限:新兴运动项目引领未来健身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