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下降3000亿!结构性存款“踩刹车”年底再压降至少3万亿
央行收紧结构性存款管理效果开始显现,一度“走俏”的结构性存款在监管的压力下,在连续4个月增长后迎来了首次下降。
据央行近日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1.84万亿元,环比4月末减少3009亿元,其中中小银行单位存款环比减少2065.26亿元,个人存款减少968.55亿元;大型银行单位存款环比增加748.72亿元,个人存款724.52亿元。一增一减间近乎持平。
可以看出,近期监管对结构性存款的整治主要集中于中小银行。继6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发文整治结构性存款业务之后,多地银保监局正酝酿出台整顿措施,已有银保监局针对辖内结构性存款增速过快的银行发出业务风险提示。
从“走俏”到“踩刹车”
在上市公司认购的各类型理财产品中,结构性存款备受青睐。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今年以来认购结构性存款的上市公司达到757家,认购总额为3701.09亿元,占所有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总额的72.85%。
6月12日晚,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年内结构性存款业务增长过快的银行,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压降本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末,将总量控制在监管政策要求的范围之内。
记者注意到,5月以来,银保监会针对银行结构性存款套利行为开出3张罚单。其中,中信银行舟山分行存在贷款资金转存结构性存款及定期存单、虚增存款业务、发放用途不真实贷款等问题;光大银行苏州分行存在贷款转为结构性存款、贴现资金转存保证金后滚动申请银行承兑汇票的行为。
企业结构性存款的净增额远远大于个人,背后折射出的便是资金空转现象。某国有大型银行的对公业务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市场上信贷资金套利操作行为是可能存在的,特殊期间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较低,有些可以达到3%~4%,这便形成了套利空间。企业以低利率拿到银行贷款,再去购买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获取可观的利差收益。”
在监管出击下,近期结构性存款产品呈现“量价齐跌”的状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现在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都快下架了,目前还挂着的两三款产品都没有额度了。”该理财经理进一步表示,现在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受限,又属于保底理财,购买的人还是不少,所以很难抢到。
除了产品发行量减少外,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也持续下滑,多家银行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已下调至3%之下。其中,一家股份制银行“挂钩汇率三层区间”的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已从3%以上降为2.9%。
以上述股份制银行推出的“黄金看涨三层”结构性存款产品为例,挂钩伦敦金价,投资期限为61天,预期到期利率为1.25%、3.50%或3.70%。“只要金价在初始价格的-335和 160之间,那么潜在年化收益率为3.50%。”理财经理指出,但是针对接下来是否还有结构性存款产品和余额放出,该理财经理表示尚不清楚。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0年5月18日~5月24日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发行量120只,平均期限为132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56%,环比下降16BP。同时,在6月首周,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发行量98只,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27%,环比下降28BP。
年底前再压降至少3万亿
打击资金空转套利是今年5月以来的主要政策导向之一,而结构性存款则是这一轮资金空转套利过程的重要一环。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分析指出,大量存款被存为结存,显著提升了银行的存款成本,也进一步制约了银行贷款让利的空间,这才是监管部门对结存一直心存不满的原因。
据媒体报道,多家股份行已经收到了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今年年底前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梳理央行数据可以发现,若以1月份结构性存款余额为标准,当月底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总额为10.79万亿元,预计到年底压降规模为3.56万亿;若以目前为止最高规模的4月份数据为标准,当月底总额为12.14万亿元,预计到年底压降规模为4.01万亿。
王剑指出,如果把结存压缩,可以压降银行负债成本,对银行经营压力有较大帮助。即使银行把腾出来的成本如数转让给借款人,降低贷款利率,那么也有助于企业缓解财务负担,改善经营,最终银行也会受益。
自去年LPR改革以来,贷款市场利率显著下跌,但是存款利率降幅非常有限。今年以来,银行业净息差水平持续下降,在监管和自身负债压力下,未来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下跌是大势所趋。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此次对结构性存款的“压量控价”,属于应急手段,旨在打击资金套利行为,降低银行综合负债成本。长期来看,应逐步推进“假结构”向“真结构”转变,通过货币政策价格信号的传导,引导结构性存款利率缓慢下行,最终推进存款利率的并轨,而这一过程或将是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