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安居工程”的金融支柱
要做“安居工程”的金融支柱 更新时间:2011-3-14 9:46:08 2月24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年要保质保量完成开工建设1000万套的任务。他指出,要引导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证资金不留缺口。就在当天,国家开发银行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支持保障性住房发展合作备忘录》,支持该市“十二五”期间实现建设公共租赁房17.9万套、廉租房3.9万套、棚户区改造2万户的目标。
国开行支持保障房建设,始于2005年辽宁棚户区改造的实践。
对于老工业基地辽宁而言,棚户区始终是一个老大难,大量建在城市边缘、矿区、厂区的低矮危房一直是地方政府心中的痛。虽然50年来不断改造,但直到2004年底,辽宁仍有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848万平方米,改造资金缺口达187亿元。187亿元不是一个小数字。据辽宁省财政厅相关人士介绍,资金是棚户区改造的最大障碍,地方财政实力有限,在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投入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5年,中央提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就在这一年,国开行与辽宁省委省政府达成共识,决定挑战棚改这一困扰辽宁数十年的顽疾。
事实上,很多棚改项目本身的商业价值近乎为零。棚户区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抚顺、本溪、阜新等地的棚户区甚至位于采煤沉陷区,土地开发价值低。如此条件很难吸引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但这却是国开行大显身手的舞台。国开行多年来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开发性金融的方法,具有长期、大额和信用建设、市场建设等特点,一方面通过中长期贷款弥补建设资金缺口,一方面带动瓶颈领域的信用建设,广泛吸引市场融资。2005年4月,国开行作为惟一的金融机构向辽宁棚户区改造项目发放首批贷款30亿元,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业务正式启动。
在国开行的支持下,一座座新住宅楼在老工业区拔地而起。短短一年多,近90万百姓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居。棚改项目也同时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功能。截至2010年底,国开行累计向辽宁省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项目发放贷款191亿元,覆盖省内13个地市,惠及中低收入家庭98万户、326万百姓。
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成功实践,开创了银政合作建设保障房的新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国开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很快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山东青岛即为一例———以云南路为代表的旧城改造一度被称为城市建设中的“天下第一难”,这里户均建筑面积不到26平方米,常住人口大多是下岗人员、残疾人员、低保户和各种困难家庭。2007年,国开行与青岛市政府合作,融资20亿元支持云南路片区和中岛改造,并对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和全程监管,确保了项目“阳光操作”和拆迁建设的顺利进行。同年5月,该改造片区的居民代表专程赶赴北京,将一面锦旗赠予国开行总行领导。锦旗的一面密密麻麻签满旧城区居民名字,另一面写着“百姓开心的银行”七个大字。
作为我国中长期贷款主力银行,国开行多年来致力于支持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2011年伊始,国开行支持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消息更是纷至沓来———
在江西,以国开行江西省分行为牵头行的银团组织,向全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发放了第一笔贷款资金29.4亿元,这一总融资额达到130亿元的项目有望解决82.6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在安徽,国开行安徽省分行与蚌埠城投公司签订了棚户区改造项目28亿元贷款合同,将建设住房3万套,惠及2万户搬迁户。
在郑州,国开行与河南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约定,民生领域将成为合作的重点领域,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是重中之重。
住房乃民生之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在旧城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又往往因为资金不足和融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陷入困境。多年来,国开行积极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运用自身长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不断完善融资模式,加大力度支持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成为我国住房安居工程的主力银行。截至2010年末,国开行累计发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贷款2995亿元,惠及477万户、1581万中低收入群众,贷款余额居全国银行业首位。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不久前表示,“十二五”规划对国开行基层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行将继续秉承“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使命,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业务的工作力度,特别要融资融智推动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国开行要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结合各地情况,创新融资方式,促进解决我国住房领域的基本矛盾。
据悉,2011年,国开行将深化与住建部及各地政府合作,加快推进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优化融资模式,创新业务产品,加快融资推动,力争实现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余额新增1000亿元,为保障房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