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互联网被马云刷爆了。在阿里巴巴20周年晚会现场,马老师退休了,辞去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职务。
在过去20年中,马云早已在电商界“封神”,以至于许多人会忽略其在金融领域强大的影响力。
从2004年12月8日支付宝正式成立开始,“风清扬”马云便开始涉足金融的江湖。2010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网络小贷公司——浙江阿里小贷;2011年支付宝得到央行颁发的国内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2013年与天弘基金合作的余额宝一炮打响,点燃了互联网金融的号角;同年,在重庆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还合资成立众安保险;2014年获批银行牌照,信贷、支付、保险、基金,阿里持有或控制着多张金融牌照。马云以一个“外来汉”的身份,在金融的江湖里把“独孤九剑”玩得炉火纯青。
记者有朋友在信贷机构参与过蚂蚁金服推荐的贷款业务,在其所在公司无法对底层资产尽职调查的前提下,还是同意操作该业务。这点间接说明了市场对阿里信贷业务的认可。
许多人将马云在金融行业的成功归于阿里强大的大数据,认为基于淘宝产生的数据可以识别借款人的品行与还款能力。马云的金融似乎打破了传统信贷的5C理论。如今,一些金融公司如果没有大数据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信贷的。
一些观点甚至认为,未来信贷机构只要有大数据做支撑,就可以像阿里一样实现批量化的低风险信用贷款。
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本质上马云搞的不是“纯信用贷”,而是一种“类信用贷”。对商家来说,淘宝上不但有自己的店铺,还有上下游企业,自己所有的经营数据都在那里。对消费者来说,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家具甚至是汽车、房子的交易信息也都存在淘宝上。本质上,借款人尤其是商户已经把店铺和各类商业信息都抵押给了阿里,如果违约等于是断了自己的财路,这才是让阿里不良率较低的原因。
互联网大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信贷业务的逻辑不是只凭大数据或技术,就能解决核心问题。翻看许多互联网公司探索信贷业务的历史,批量化开展业务的成败依然离不开对客户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控制。
信贷是否能够成立取决于借款人的综合条件,因此,大数据无法解决信贷的核心问题,只是一个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