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步是更大的机遇!这个大湾区“中等生”有巨大潜力
慢一步是更大的机遇!这个大湾区“中等生”有巨大潜力 2019-03-31 22:59:18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落地,纲要突出科技引领,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业中心定为重要方向。湾区各政府和创新创业企业皆已在行动中,为一探这个世界级城市群,证券时报联合人民日报、人民网推出走进大湾区系列报道,带你走进湾区城市,读懂各地的发展。
如果让我给惠州未来10年画一个像的话,惠州将会是国内一流城市。惠州市委书记李贻伟在接受人民日报全媒体湾区行采访团采访时如此说。
惠州,位于珠三角核心区,毗邻深圳、香港,处在连接粤东北和闽赣的重要位置,惠州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陆地面积最大的城市,总面积达1.16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大湾区的1/5,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城市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全部潜力。在中央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惠州的机遇和发展潜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凸显。 小广东惠州,慢一步是更大的机遇
惠州,南边是海,中间是平地,北部是山区,区内地貌差异非常大。其中北边的龙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南边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是全国百强区。有人说,从经济结构、地形地貌和区域发展格局上,惠州就像一个小广东,是整个广东的缩影。
回顾过去,李贻伟指出,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惠州属于发展稍迟一点的地区,尤其是相对广州、深圳、东莞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率先获得了发展。深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制造业呈现出溢出效应,一些三来一补的制造加工业企业逐渐转移到了东莞,从而推动了东莞的发展。这期间,大部分企业并没有选择到惠州安家落户,加之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惠州的发展相对慢了一步。
但是李贻伟却认为,恰恰是慢了这一步,给了惠州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从全球经济发展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后来者也有独特的后发优势。先行者积累的经验,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经历的教训,后来者可以避免。因此,后来者一旦发力,其速度往往超出预期,爆发力惊人。
李贻伟说,惠州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因为之前的慢,所以到目前为止,惠州还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相对其他城市更多的未开发的空间。从土地开发率看,珠三角其他地区土地开发率基本达到百分之四五十,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开发的红线,如果再开发就太稠密了,而惠州的土地开发率只有10%。
2019年惠州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可资证明:通过加大工业用地保障力度,惠州2018年新增了1.15万亩用地指标,其中71.3%用于工业项目,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1.07万亩;通过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落实惠十条,降低企业成本约202.3亿元。
香港人非常清楚要到哪里去投资。对香港来说,惠州是成本洼地,很有投资价值。据李贻伟透露,不久前来了26个香港企业家,都在寻找投资机会。这说明,大湾区之间的互动,民间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惠州建设一个香港的‘特区’。香港和惠州有历史悠久的乡情,高铁开通后,香港和惠州之间的距离将缩短了,45分钟的高铁加上15分钟左右的接驳时间,就是一个小时,港惠之间可以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没有高铁以前,香港人更多是去深圳,有了高铁之后,就一下子跨越了原来的模式,使得空间距离变成一个很小的问题了。
一线城市≠一流城市,一流城市需具备四大特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规划远景,为惠州创造了历史性机会。然而,要抓住机会实现超车并不简单。
李贻伟表示,惠州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只有全面准确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才能深度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三地所长,做好惠州应分的事,作出惠州的担当和贡献。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惠州调研时对惠州提出新使命、新任务:要求惠州以新担当新作为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李贻伟认为,这三大使命、新任务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路径的关联性,最终的落脚点是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国内一流城市如何理解呢?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李贻伟指出,一流城市不等同于一线城市,不是单纯地指人口多少、经济总量大小,而是能否把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放到最大,让各种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最大化、生活品质最佳化和城市治理能力最优化,以思想大解放创造无限的可能,以改革再提速激活无限的变量,实现破茧成蝶的展翅蜕变。一流城市不一定是全能冠军,但一定拥有自身的鲜明标识,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把普通做成特色,把特色做到极致,把优势变为不可复制,在优势领域冲击单打冠军。
李贻伟进一步指出一流城市需具备四大要素:一流城市必须具备一流的实力,要有一流的综合实力作支撑,实力就是底气;一流城市必须创造一流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也是生产力,资金、技术、项目、产品都可以引进,唯有环境要靠自己创造,尤其是要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通过内外兼修构建一流的软硬环境,刷新城市颜值,未来的惠州一定会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一流城市必须聚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既包括干部队伍,也包括企业家队伍,还包括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人才队伍,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相一良马则万马奔腾,点燃各类人才期待成长的火焰,方能让惠州的事业常盛不衰;一流城市必须拥有一流的生活品质,一流的生活品质,不是用来看的,是拿来用的,是每一个人在惠州的切身感受,要以用户的真实体验来衡量城市的品质。以上这些,都是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应有的样子。
李贻伟说,大湾区城市群里,香港是很好的表率,香港的经验很有启发性。香港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地区,东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融合,使香港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竞争力长期排在世界前几名。这实际上就等于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借鉴和参考。倘若惠州能学习香港的发展理念,那么我们就相对地拥有了优势。
在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后,惠州该如何行动?李贻伟认为,现在最主要的应该是学习、改造、提升。用先进的、成功的模式改造自己的现有的模式,让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惠州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看清差距,谦虚、蓄力、再奋斗。
惠州石化产业要进世界TOP10
李贻伟表示,与其他城市相比,惠州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要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珠三角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李贻伟认为,这些方面,惠州有良好的基础,是特色产业和新增长所在。惠州目标是加快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2指的是石化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
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目前,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炼油和乙烯年生产能力达2200万吨、220万吨,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是全国首批绿色园区,但与世界级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相比还存在较大空间。
李贻伟清晰地认识到,在石化新能源产业上,惠州跟其他国际化工基地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下游,在精细化工新材料方面。他进一步表示,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面对两大核心难题,一个是设备,另外一个是原材料。这两个都是短板,很多基本上都是依赖于进口,我们高端的原材料70%-80%都是进口的。广东作为制造大省,珠三角作为广东的制造基地,在这方面同样是短板,所以惠州要在化工类原材料的发展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贻伟表示,惠州要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新材料基地,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作支撑。未来惠州规划将炼油能力提高到4500万吨,乙烯及下游新材料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000万吨,推进落实好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项目、投资70亿美元的中海油/壳牌三期项目建设,谋划建设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引进一批最具竞争力的精细化工、新材料企业,把产业链做长,把效益放到最大。同时,加快推进天然气发电厂、LNG接收站、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以总投资1500多亿元太平岭核电项目、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为抓手,把东南片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未来这里将与石化、新材料共同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基地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李贻伟预计,未来随着美孚、壳牌两大项目落地,惠州在石化新能源的上游布局基本就能完成80%了,届时惠州的炼油能力将会进入世界前10。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惠州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平板显示、汽车电子、LED等产业链,拥有三星、TCL、德赛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最近陆续引进了一批投资上百亿的大项目。李贻伟希望在人工智能、5G、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打造优势,前瞻性布局一批高端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转型。未来八到十年,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创新发展,惠州将打造第二岛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是主线。从地理位置来看,惠州与广州、深圳、东莞都接壤,紧邻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2019年惠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面向港澳引进国际领先技术,推动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面向深圳引进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在惠转化;面向广州引进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惠创业就业。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推动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0家,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8%以上。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300家。在此前召开的惠州市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李贻伟就表示,如果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看作广东创新发展的第一岛链,那么惠州就处在第二岛链上,对刚刚孵化出来的成长型创新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关键要研究如何打通跟第一岛链的连接点,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第二岛链是什么概念呢?李贻伟形象地将创新企业孵化的过程比作鸡蛋变小鸡。他说,鸡蛋孵化小鸡需要一个地方,小鸡占的地方可比鸡蛋大多了,我们支持创新企业在惠州孵化,这就是第二岛链。
不过,要吸引第一岛链的创新资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对惠州在理念、政策和营商环境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惠州一直在为此努力。
李贻伟认为,惠州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需要两个轮子一起转,建设高水平孵化育成体系,重大创新平台综合竞争力跃升,吸引国内外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在惠州开花结果。
李贻伟还表示,要打破条条框框、坛坛罐罐,革除积弊、追求卓越,全面汲取全国自贸区解放思想的力度、扩大开放的模式、创新体制机制的做法,同时构建起信息畅达、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系统,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有竞争力、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开放新高地。
加强城市间合作,打造湾区命运共同体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区内城市群新的合作与竞争格局也在逐渐形成。合作与竞争看似矛盾,实质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们要看到世界的格局,要以提高国家整体的竞争力为核心,内部的事是小事,自己兄弟嘛。这样去看,才能够把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竞争看得清晰,我觉得我们要致力打造这种竞争力,通过大湾区的发展帮助国家提升竞争力,凡是有利于这个大局的事情就应该去做。李贻伟说,大湾区城市间的合作和竞争一定要‘三点成一线’:要对国家是有利的,对广东省或者粤港澳大湾区是有利的,还要对惠州是有利的。只要这根线瞄的准,这个事基本就成了。
假如只是你好,对人家不好,这事做不成;假如只对别人好,自己则没积极性,这事也做不好。李贻伟提到了利益共同体的概念。他表示,要找到大家共同利益的结合点,成为利益共同体,相互间要共建共享。只要这样,才能够长久。你用你的强项,我用我的强项,你解决了你的问题,我解决了我的问题。这样合作的双方都能够得益。
那么该如何找到这个结合点呢?交通是一个关键点。
2019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构建融入大湾区的大交通体系。加快对外大连通,建设半小时通达广深港特大城市的快速通道,抓紧对接莲塘口岸等骨干工程,全面推进赣深高铁、广汕汕高铁建设,上半年开工建设惠州北站、惠城南站等高铁枢纽站场。加强与周边城市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建成从莞高速、惠清高速,加快河惠莞高速建设,开工建设惠龙高速、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工程。
在大湾区9+2城市群中,李贻伟重点谈及了惠州与香港的合作。他透露,在寻找和香港合作结合点的过程中,惠州已经找了香港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委托他们做一些方案,与此同时,惠州也在提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再将两者的方案进行对比,从而找出结合点。
在内部合作方面,李贻伟要求,把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要能成事,形成一股同方向的合力。如果各部门都只注重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忽视整体的要求和长远利益,甚至互相观望、内耗,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就会力量抵消,辛劳而无功劳,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也就无从谈起。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市委在全力支持政府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发挥人大、政协的优势和作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社会各界都来出力,发挥各自能动性,形成强大凝聚力,合奏出优美的交响曲,共同推动一流城市建设一路高歌。
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
在大湾区建设的浪潮下,惠州需要在站在更高层次更大格局上重构嵯峨百尺楼,才能有朝一日实现天下不敢小惠州。同样的历史条件,对于有准备的城市是机遇,对于没有准备的城市只是风景。邻居深圳凭借着开荒牛般开拓进取,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城市。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到来,有着千年精神底蕴的惠州,号称岭东雄郡的惠州,没有任何停步不前的理由。
李贻伟预计,未来10年,惠州仍然山清水秀,北部山区保护开发,就像荷兰、法国的农业一样,形成高端农业产区,保持较好的自然环境。大亚湾区发展化工产业,也按照全球绿色化工基地的标准建设。美孚项目落地后,实施的是全球最先进的零排放标准,大亚湾空气优质指数是98.3%,那些水可以养海胆、小龙虾,水质非常好。
3000亩土地做100亿美元投资,多么集约啊!反之,如果美孚这个项目散落在全国各个地方,就相当于700多个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那污染得多大。李贻伟感叹道,现在它集中在这个地方,不需要地面运输,依靠管道来回流动,减少了运输、污染、危险,而且通过集约化发展和商业化运作,过去所谓的废物,可以产出一个新的产品,实现零排放。按这样的发展方式走下去,才是真的高质量发展。
如果政策对头、方向对头,20年就可以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跟其他城市有点差距,但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一小段时间的事,惠州还有足够的时间去追赶。李贻伟说。他同时也指出,目前惠州的实际发展状况仍是量不太足、质又不太高,但是刚过30岁生日的惠州,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切都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活力。在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下,惠州不能辜负它,要确定清晰的发展思路,默默地努力,扎扎实实地干,不折腾,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
惠州:大湾区中等生的巨大潜力
对于深圳市民来说,惠州可以说是最熟悉的临深城市,一些深圳人已经过上了双城生活。毗邻香港、深圳、东莞三城的惠州,除了拥有山河湖海的生态优势,还有哪些更多的湾区特质?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机遇,惠州如何找准自身定位?
中等生挖潜的可能性▲▲▲
相比香港、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惠州的经济总量处于中游,可谓湾区内的中等生。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80.07亿元,位列全省第九名,排在江门、肇庆之后,珠海、东莞之前,到2005年惠州市经济总量达到803.9亿元。在这十年间,惠州的经济总量从200亿级别到800亿级别,足足增长了3倍之多,可说是爆发式增长。
但是,随着周边城市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惠州的光芒不断被身居广深之间、独具左右逢源优势的东莞盖住。2017年,惠州的GDP达到了3830.58亿元,而排在它前面的东莞却达到了7582.12亿元,就这样,在珠三角九市里,惠州多年来一直处于第五名的中间位置。不过,惠州经济的增速眼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位居前列,或许正因为是中等生,其挖潜的可能性反而是最大的。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之际,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近期先后率团访问惠州,探讨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发外界对于惠州以何种方式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关注。
要发展,先修路。根据规划,在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惠州将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形成五横、四纵、五加密的高速公路网络。同时,形成赣深客运专线、广汕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等高铁线路,深惠城际、莞惠城际、惠东惠阳城际等城轨和9个市级综合交通枢纽。一旦这些轨道交通建成,惠州将与广州、深圳乃至香港实现半小时生活圈,完全融入进粤港澳大湾区。而在今年7月上旬,惠州机场明确定位为深圳第二机场。与此同时,深惠城轨虽然暂不实施,但其功能将由深惠汕高铁替代,这也相当于为惠州的发展提速。
深圳土地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急速发展过程中早已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这使得产业和居住朝周边城市外溢的现象尤为突出,惠州也一直是焦点之一。此前,深莞惠经济圈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在河源市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46项重点合作事项,主要涉及机制共建、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产业合作、民生事业等5个领域。在众多重点合作事项中,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成为重头戏。目前,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的位置仍未知,但无论是从官方的规划,还是民间的推动情况看,深莞惠三座城市早已形成了密切关联。因此,惠州临近深圳的片区自然成为了热点地区。
发力科技创新▲▲▲
若论知名度,惠州市区或许还不如其辖下的大亚湾、巽寮湾大。前者以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和密布的住宅楼闻名,后者则以海岛旅游房地产开发吸引了大量人气。
除了深圳人熟知的房子,大亚湾地区其实还有一个受关注度不高的另一面——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辖澳头、西区、霞涌3个街道办事处,陆地面积293平方公里,占惠州总面积的2.58%。
证券时报记者在大亚湾的石化大道实地走访时发现,沿路遍布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惠州比亚迪、宝明科技园、中航三鑫等大型工业园区分布在道路两旁。在深圳建造类似的工业园区无疑会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瓶颈的制约,大亚湾的土地资源则看起来相对充足。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落户项目总投资近1678亿元,石化上中下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加上比亚迪、东风本田等一批电子、汽车企业带动,大亚湾区域已发展成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等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珠江口东岸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大亚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52亿元,增长13.1%。值得注意的是,全区用电量16.15亿千瓦时,增长40.4%,其中工业用电量14.36亿千瓦时,增长44.1%。
可以说,科技创新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志。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东莞市的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升至全省第三,东莞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被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地级市。而按照惠州市的规划,到2020年该市全社会R&D经费才刚刚达到国家标准,即占GDP的比重超过2.5%。在科技创新方面,惠州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相比大湾区周边其他城市都有不小的差距。不过,惠州正在科技创新上发力,潼湖生态智慧区因此备受关注。潼湖生态智慧区位于深莞惠都市圈的中心地带,距离广州市中心区约100公里,距深圳市中心区约60公里,该区先后被省确定为珠江口东岸科技创新走廊五大区域创新平台之一、省级发展战略平台和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并被赋予广东硅谷的发展定位。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认为,在珠三角东岸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深圳和东莞加快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背景下,惠州有条件利用后发优势成为产业合作的前沿地带。
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承接到深圳的这些产业转移,受益于深圳的经济外溢,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谁与深圳距离最近交通最便捷,谁有足够体量的土地供应。在惠阳开设模具工厂的黄波之前在深圳坪山开厂,5年前就来到惠阳。他表示,作为和深圳空间距离最近的城市,惠州和东莞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上都因为地理接壤而拥有地缘优势,但惠州拥有大量的土地面积而城镇化率最低,相比其他城市,惠州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时候可以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由于城镇化率并不高,土地开发强度也较低,所以在土地开发使用上也相对便利,企业较容易找到适宜的土地。